孔子为什么要拜年仅七岁的小孩项橐为老师?

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 。如今,以孔子命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都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 。那么,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有老师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话很多人耳熟能详 。在孔子看来,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既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亦可以“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过,这里的“师”字其实是广义上的,如果从史籍记载来看,春秋时期鲁国神童项橐和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精于乐理的卿大夫苌弘、著名乐官师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才是真正被视为孔子老师的人 。
网络配图
7岁的老师项橐
见于《三字经》《战国策》等史籍
将项橐视为孔子的老师,至少有两部史籍为证 。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另一个是《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的“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项橐是何许人?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怎么能让圣人孔子拜他为师?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童蒙读物,其作者据传是宋代人王应麟 。千百年来,《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作为古代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可谓家喻户晓 。《三字经》中提到的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在《汝南项氏宗谱》中可以查到他的大名:项橐,字仲廉,鲁人……世居曲阜县奄宅里鲁城洙泗泽 。
项橐天资聪颖,机智过人 。两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 。”项橐马上反问:“妖怪和坏人只是夏天有吗?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呀?”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 。不过,孔子之所以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 。因为孔子是圣人,作为“孔子师”的项橐也被后世尊为“圣公” 。
相传,一次孔子率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被路中间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堵住了去路,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们怎么办?”其他孩子纷纷躲到路旁,只有项橐立于路中不动 。项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项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然看见路中间摆着一些石子、瓦片 。孔子问:“石子于路何也?”项橐答:“筑城耳 。”孔子又问:“城之何用?”项橐曰:“以假乱真,戏耳 。”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说:“我过又待如何?”项橐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辩不过这个小孩,只好无奈地谓徒子曰:“绕城而走 。”
车子绕过项橐的“城池”后,孔子越想越觉“挡道”的这个孩子非同寻常 。于是又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叉着个腰,仍立在“城”内的项橐,笑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项橐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我想请教您三个问题 。”项橐见孔子笑着点头,遂脱口问:“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了摇头 。项橐得意道:“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