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中第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山中送别中第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文章插图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注:“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
“明年”,一作“年年” 。
这是一首五言送别诗,诗人把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怀,重点是别后盼归之情,通过撷取生活片断的形式灵活地表达出来,虚实相衬,确实是“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
相送归来,离情更浓
“山中相送罢,”起笔没有实写相送情景,留给读者丰富的虚想空间,却写的是别后 。
别后又如何?也没点明,只有一个“罢”字,看不出感情色彩,这一句初读起来似乎过于平淡,但读者明明体会到了怅然情绪,这是诗歌的蓄势 。
“日暮掩柴扉,”写相送归来情景 。
时间到了日暮时分,日暮之前跳过,又是虚实相衬,回味无穷 。
山中送别中第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文章插图
日暮,不仅指时间,它还告诉我们的是:落日西沉,暮云渐起,渐起渐浓,愁绪郁积,恰似苍茫之云,愈积愈浓,无法排遣 。
“掩柴扉”,写山居之民掩门动作 。
这是相送归来后可读到的唯一动作,为实写,诗人把离愁别绪真实地融进这一动作之中:痴痴怅望门外,视线被暮色所阻,于是落寞地无可奈何地掩上柴扉,心情却更见沉重了 。
这一句,景物、动作、感情高度统一,完美诠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的诗论 。
一、二句选材取舍得当,舍相送取别后的场景 。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春草明年绿,”写的并非是实景,而是设想之景 。
花开花落,草长草枯,是大自然的规律,自有定期,但是人呢?来年春天,草长莺飞时节,他会如期而至吗?不一定 。
在这里以虚景衬实情,别后离情未去,盼归之情已上心头,且有如春草般滋长蔓延,无边无际,不可断绝 。
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艺术效果 。
“王孙归不归,”(和前句合起来,语出《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一个设问句,盼归仍是答案,意在言外,味中有味:春草绿了,朋友也该“绿”了,该归;就算不“绿”,也别不归啊!有一个老朋友在深山等候呢!
语句朴素,境界精深
山中送别中第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文章插图
【山中送别中第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首诗,选取平凡的素材,运用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高深的意境 。
体裁是送别诗,内容非常简单:白天相送难舍,日暮思念愈炽 。
没有跳出送别诗的范畴,但我们却可以从小题材悟出深境界:语言精辟,“春草”、“绿”,与“日暮”,相反相承,前者是开始之景,后者是结束之景,扣“送”和“别”;前者可喻辉煌,后者可喻归隐;扣三、四句 。
诗人通过客观之景融入了一种主观之情,意境深远,耐人探究 。
山中送罢朋友归来,独倚柴门怅然远望,太阳西沉,暮云渐浓,再也望不到什么了,无奈只好掩上柴门;第二年春天来临,芳草碧绿的时候,你在哪里,归还是不归啊?
注意并解词
(1)、柴扉( )------------ (2)明年-----------
2、这首送别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抒情?试加以赏析 。
《山中送别》参考答案
1、(1)fei,柴门; (2)第二年
2、虚实结合的手法 。
一句,相别之前没提,为虚写,一个“罢”字,只写别后,为实写;二句,日暮之前没提,为虚写,只写日暮之后掩柴扉这一动作,为实写;三、四句皆为虚写,不写别后又干什么了,只写对别后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