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真品放在哪 曾侯乙编钟先在哪个博物馆( 三 )


但令人费解的是,史籍中鲜有关于曾国的记载 。《左传》、《国语》等经典都提到东汉有一个诸侯国,说“东汉国与之共长”,却从未提到有一个曾国 。这个曾侯乙和他的曾国是从哪里来的?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根据的碑文提出了一种观点:曾随国,一国二人 。然而,这一观点仍有争议 。
直到近年来,随着叶家山、郭家庙、一地岗等一系列曾国古墓的考古发掘,曾、隋获得了更有力的证据,一直困扰史学界的“曾、隋之谜”才逐渐达成共识 。
特别是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的编钟,铭文很长 。据碑文记载,曾是嵇的后裔,国君最初是南宫士公 。因为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他被分封到江汉地区帮助怀一 。《左传》记载了攻郢和同奔的故事,编钟铭文中也有记载,只是铭文中“复”的人是曾侯乙 。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学者们得出结论:考古发掘中见到的“曾”和史书记载的“隋”,其实是一个国家的两个,曾就是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曾侯乙死后,楚惠王专门做了一口纪念钟,因为的始祖曾曾经救过楚惠王的始祖 。
“叶家山揭露了曾国第一印的秘密,郭家庙说明曾国在春秋时期还是一个军事强国 。夷狄刚和擂鼓墩揭开了曾隋之谜,展现了曾与楚的历史关系 。”秦方说,“这些意想不到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揭开了曾国尘封的秘密,与古人对话了几千年 。”
在曾国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中,音乐文物是一个亮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发展成就 。
西周初年,周公《礼乐制度》在改革商代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重功能的礼乐制度,明确规定了王公、王公、贵族、士人等阶层的音乐悬挂制度和不同场合应演奏的钟乐曲目 。编钟配以编钟“金”和“石”组成“音乐悬挂系统” 。《李周》:“逍遥之位悬:宫悬,诸侯悬,大夫悬,士悬 。”
曾侯乙编钟作为一种礼器,以其雄伟完美的“曲挂”姿态,三面撑编挂,完整清晰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悬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接近现实的仪式场景 。
近年来,郭家庙钟庆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乐器,如编钟、编钟、竖琴、鼓等,其中竖琴和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 。修复研究发现,郭家庙的编钟的梁柱也可以形成弯曲的尺子形状,与编钟结合在一起,正好构成了诸侯级别的音乐挂规“玄挂” 。
曾侯乙编钟“一钟两音”令世人惊叹 。而叶家山西周初年曾侯墓中发现的编钟,有边鼓声的识别标志 。通过测音,5个编钟共有10个音高,形成6个音系,是迄今为止出土数量最多的西周早期双音编钟 。
“传统是一条河 。黄浦江口,一定有金沙江的一滴水 。”冯广生说,“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礼乐文化经验积累的结果,是曾国五百年正宗传承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