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学生为什么扎堆留学日本:便宜才是王道( 二 )


帮教习带着留学生集体居住,以两年为期,如果条件允许,等到他们“稍解语文”之后,可让留学生到当地人家中寄寓 。正式学习以三年至五年为期,毕业之后,还有一个“游历”阶段,让留学生们在欧洲各地转转,看看“诸名厂及一切艺术”,每人大概可以领到四五百两银子 。不过,这笔钱暂时用不着,可以缓筹 。
那么,那时的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呢?当时一个鸡蛋值两枚“当十钱”,即二十文,一两银可以买七八十个左右鸡蛋 。当年,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和三个朋友吃一顿便饭不过二十枚铜元,约合七分之一两银 。以购买力计算,那时的一两银子至少相当于2009年的300元 。这样算来,一个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一年一千二百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36万元 。这真是一大笔钱 。
想想当时国内亟须西学人才,每年每省送出去多则四十人,少则十人,难怪地方教育预算处处吃紧 。于是有出使比利时的大臣杨兆鋆奏称,比利时“学制大备”,尤其路矿制造,为其所长,更关键的是学费住宿都比较便宜 。杨兆鋆说,留学比利时,一年只需要“一千六百佛郎”,比起其他国家来,只有三分之一的费用,与其在法德美俄培养一个人,为什么不在比利时培养三个人呢?这个奏折,打动了朝廷与许多封疆大吏 。此后,清政府调整了官派留学的政策,派往比利时的居多 。以两湖为例,端方于1903、1904两年间派出的留学生,美国11人,德国24人,俄国4人,法国11人,比利时则达到了48人 。
留日学费一年十七两银
上面说的官费留学 。一些没被官派留学选上的,就选择私人自费留学,而自费留学,还是去日本的多——便宜才是王道 。以日本当时最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为例,1905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章程》记载,专为中国人设的“清国留学生部”预科学费为每年日银三十六元,本科学费是日银四十八元,如果继续上“大学高等预科”和“大学部”,清朝留学生与日本学生缴同样学费,各分三期,高等预科总计日银三十七元五,大学部日银三十三元 。
当时,日银两元相当于华银一元,即七钱白银 。也就是说,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的学费,最贵也不过每年十七两银子!比起欧美留学的每个月学费二十两,你会选择哪个?
更重要的是,日本留学生又不见得不吃香 。按照张之洞1903年制定的学务章程,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归国考试合格,分别授予进士与举人资格 。1905年6月,朝廷举行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由清朝学务处主持(当时因为还没有欧美留学生回国,参考的十四人全是留日的) 。考卷分为国际公法、法律诉讼、商业财政、机械学、化学五类,可见当时培养留学生的主攻方向 。
题目出得不算深,如“商业财政类”考的三道题目是: 一、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二、各国财政皆以发行公债为政策,试详列其种类并言其利 。三、国税与地方税异同论 。
科学类更简单些,估计考官自己也不太懂,如“化学”三题为:一、化学关于国之富强论;二、石油生成之理说;三、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
接下来还有“殿试”,考的是留学生们的“国学”,这才是让当时留学生头疼的内容:一、楚庄王日训国人申儆军实论;二、汉武帝诏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论 。——如果考留学生一直这样考下去,很多人会替那些十四五岁就跑去欧洲呆上六七年的小留学生捏把汗 。好在考试不过是走个过场,授职与考试成绩并不挂钩,而且,这个考试不限于公派留学生,自费生也可以参加 。例如,陆宗舆(1913年至1916年担任驻日公使,五四运动中,他与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称为“卖国贼”)当时就是早稻田大学政科自费生 。他考了一等第二名,被给予举人出身 。自1905年起,考试、任用留学生形成惯例,直到1911年,六年内,考了七次 。其中参加考试的欧美留学生共136人,而留日学生达125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