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耒 。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 。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 。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 。4米左右 。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 。耜 。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 。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 。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 。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 。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 。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 。《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 。
《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 。”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 。“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 。”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梩,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虆梩而掩之 。”赵岐注:“虆梩,笼臿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耜也和木耒一样,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 。战国之后,这种农具开始被淘汰 。3 。耒耜 。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 。比如双齿耒耜 。4 。铲 。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 。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 。最早是石制的 。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 。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 。砍伐工具 。斧同锛的区别在于:(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2)刃的区别,斧:双面刃;锛:单面刃(偏刃);(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
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在用 。7 。镰 。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说文》:“镰,锲也 。”8 。耨 。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 。《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9 。锸 。就是锹,掘土的工具 。“锸,插也,插地起土也” 。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 。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 。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 。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 。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 。《说文》:“杵,舂杵也 。”《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11 。镢 。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资治通鉴·唐纪》:“镢其城为坎 。”12 。锄 。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 。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 。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战国时出现铁锄 。现在还在使用 。13 。耙 。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 。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 。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耢(用柳条编织的无齿耙)和耖(水田用的耖田耙) 。14 。犁 。耕地的农具 。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