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不论功成名就,家大业大,还是穷困潦倒,入不敷出,面子都是生活中的每个人很难迈过的一道坎 。对古代富有天下的帝王来说更是如此,江山美人,王权霸业,不但要里子,更要面子 。动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爱面子到了极点 。但是,每一段光鲜的背后总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对于皇帝来说,更是如此 。一旦位居高位,称孤道寡,便成了这世间的稀有物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但是一旦沾上了权力的毒酒,从此便也再难能有人倾诉衷肠,再无一人可以开诚相见 。唯有时刻维持的“面子”二字,才能让他们找到安全感,才能让群臣颤栗于天威不可测 。
古代的皇帝大多都时刻注意着皇帝的颜面,但有些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的面子 。这个皇帝穿的龙袍上打着补丁,吃的三餐中都见不到肉食,为了筹集粮饷,对身边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低三下四,求了个遍,但是没一个人给他面子,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末世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崇祯皇帝 。说起来关于崇祯皇帝节俭生活,还有些民间故事 。
【唯一不要面子的皇帝二十万皇族替他吃光国库】网络配图
这时候,边关告急,但是皇帝的国库里面却拿不出钱来给士兵发军饷了 。崇祯皇帝一咬牙,决定自上而下,开源节流 。节流,那就只好学习前人,龙袍上打补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没过多久,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都穿的破破烂烂的,就像是一群乞讨的难民 。崇祯皇帝看了不但没有感觉丢脸,然而觉得这些大臣能体谅圣意,反而有些沾沾自喜 。
于是,更加变本加厉,要求皇宫中的一日三餐不能见荤腥,君王要与民同苦 。但是每天都是素食,崇祯皇帝也很下咽 。但谁让自己夸下海口呢 。这时候作为帝王的崇祯反而讲起面子来了 。自古君心难测,但是总有一些善于揣测圣意的人能混的如鱼得水——这群人就是皇帝身边的太监 。
明朝末年,九千岁魏忠贤倒下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彻底隔绝太监掌权的司礼监,王承恩也成为了明末太监中的一个传奇 。正是这位传奇的公公,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命令御厨在烧制素食的时候用大肥鹅填充在食物里面,待到出锅的时候在捞出 。崇祯皇帝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美味素食,便把这些人夸了一顿 。只是这样的节流,崇祯发现也筹集不到多少银子 。最关键的还是要开源啊 。
没办法,崇祯自己从金库里面拿出了些银子,希望能带动大臣们踊跃捐款,谁知道大臣们只会跟着哭穷 。以明末内阁首辅魏藻德来说,为了响应崇祯号召,他肥肉颤颤的拿出了500两银子,哭的天昏地暗,什么忠心可昭日月,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之类的,简直就是个戏精 。闯王上位之后,给手下的将领一个任务,就是从这些明朝的遗臣手中抠出些银子来 。
网络配图
说起来,这位内阁首辅也是铁骨铮铮,硬是扛了五天五夜的酷刑,才开了口 。但是这一开口,就是五万两银子,要知道,在明末,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消耗也就是5-10两银子 。这位高中状元,三年从布衣做到宰相的权臣可见捞了多少油水 。朱由检抹开了面子的开源节流大业算是付诸东流了 。那么明朝国库的银子又去了哪里呢?
中国古代史著名学者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了《明季北略》卷二十的一段材料:“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 。大意就是明朝末年的金库里面最少也有三千七百多万两国帑 。这种材料在相关明史资料中处处可见 。但是这更像是一种民间传说的谣传 。明朝年间,最擅长增收的张居正主政期间,每年岁收也不过二百到四百万之间 。张居正十年首辅离任之后,国库的存银也不过800万两 。更不用说,之后的首辅都是些经学大于实用之人,写道德文章,上书陈条,个个是好手,但是对经营国家,却远远不如有奸臣之名的张居正 。将近四千万两的国库银帑自然成了无稽之谈 。
- 唐太宗爱过的女人个个独领风骚只有她与众不同
- 赵普位高权重为何不受大臣们待见有何隐情
- 不懂古代官场!刘备三次弃官为何还能屡屡高升?
- 世界杯第8日战报|比利时0:2爆冷不敌摩洛哥
- 李世民为什么会冷落武则天12年?从来不碰她?
- 不锈钢盆能放在电磁炉上炒菜吗 不锈钢盆能放在电磁炉上煮吗
- 肯德基早餐好不好吃 肯德基早餐有土豆泥吗
- 竹笋不能和什么菜一起吃 竹笋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竹笋尿酸高可以吃吗
- 薯条是发物吗 薯片是发物吗
- 愿你所有的付出都不被辜负 愿你所有的付出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