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芽枯病怎样防治?( 二 )


病株叶片上出现长短不一的褪绿黄色条斑或梭状圈斑,呈现黄绿条纹相间的症状 。②心腐 。继嫩叶黄化或出现黄色条斑后,心叶或假茎出现水渍状,横切假茎病部可见黑褐色块状病斑,中心变黑腐烂、发臭 。(2)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一种病毒,称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virus) 。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6纳米 。体外存活期为12~24小时,可通过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染 。(3)发病规律 病害初侵染源来自感病寄主 。远距离传播靠带毒种苗;近距离传播靠媒介昆虫 。通过汁液摩擦可传染发病 。该病潜育期一般5~10天,但当发病条件不合适时,可长达12~18个月 。苗期比成株期发病严重,尤其1米以下幼嫩蕉苗最易感病 。香蕉与黄瓜间、套种发病严重 。该病在温暖干燥年份发生较为严重,这与蚜虫发生量有密切关系 。每年发病高峰期在5~6月 。新抽生的幼嫩组织及心叶较易感病 。发病与品种有一定关系:矮秆香蕉的耐害性、恢复性比高秆香蕉强 。(4)防治方法 参照香蕉束顶病,同时还应避免与瓜类作物和茄科作物间种 。3.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见图2-60)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我国台湾省亦早有发现,本病被列为我国对外、对内的检疫对象 。
**于1960年在广西的西贡蕉上首先发现,1975年在海南粉蕉上亦有发生 。现在广东、广西、台湾很多蕉区都有发生,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图2-60 西贡蕉枯萎病1.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病茎纵剖面和横切面 3.病株(1)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发病 。苗期症状不明显 。成株接近结果期症状明显,有叶片倒垂型黄化和假茎基部开裂黄化两种 。叶片倒垂型黄化发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鞘先出现特异黄化,多在叶片边缘出现,然后逐渐扩展到中肋 。感病的叶片很快倒垂枯萎,由黄变褐而干枯 。假茎基部开裂型黄化病株先从假茎外围的叶鞘近地面处开裂,渐向里扩展开裂达心叶,并向上发展达叶片处 。裂口褐色干腐,最后叶片变黄 。病株多数在未现蕾结实时即枯死 。个别不枯死的则果实发育不育,品质差,产量低 。母株发病以至枯死后,其根茎通常不立即死亡,仍能长出新的吸芽,能继续生长,到了生长中后期才发病 。(2)病原 该病原为一种真菌,称为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sp.(E.F.Smith)Syn.et Han.]属半知菌亚门 。病原菌的孢子座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有了3~5个隔膜,多数为3个隔膜 。散生在菌丝上的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很多,单胞或双胞,卵圆形 。
菌核蓝黑色 。厚垣孢子椭圆形至球形,顶生或间生,单生或两个联生 。(3)发病规律 该病初侵染源来自病株及带菌土壤,病原菌的厚坦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至十几年,但在积水缺氧的情况下存活期则大为缩短 。该病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带菌的土壤和流水,故地势低洼的蕉园易发病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 。严防从国外或台湾省的带病种苗进入;国内也要严禁病区的蕉苗调往外地 。②推广种植无病组培苗 。③定期检查蕉园,发现零星病株应及时清除销毁,并撒施石灰或尿素处理土壤 。重病区可考虑全园销毁,改种水稻、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 。4.香蕉炭疽病 炭疽病是香蕉产区的常发病,也是全世界香蕉产区最重要的采后病害 。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的蕉区均有发生 。(1)症状 在黄熟果皮上先出现梅花点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化成深褐色块斑,致全果变黑腐烂 。果柄发病时,引起蕉指脱落 。叶片被害,病斑初期不明显,后期则呈不规则长条形,**灰色,上生许多小黑点 。假茎被害,顶端发黑,严重者茎腐 。若开花不久被病菌侵入,小果端部变黑腐烂 。(2)病原 该病病原(见图2-61)是一种真菌,称为香蕉盘长孢 。(Cooke et Mass)属半知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