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天纵奇才因何北伐失败令人心痛不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道: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我感激不尽 。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为中兴刘氏、再造炎汉,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 。可惜大势在魏,即使诸葛亮是天下英才也没有办法扭转大局 。只能用主动进攻代替消极防守,借此延续国祚 。北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战略、战术都有问题 。
网络配图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 。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 。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 。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 。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 。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 。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
网络配图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 。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 。《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 。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 。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 。(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 。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 。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 。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