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马铃薯最初的做法是打磨成粉,与荞、麦等主食一同烹煮 。如《三省边防备览》载,因土壤肥沃之利,汉川县粮食产量甚高,为防止马铃薯堆积腐烂,当地人便想方设法地将之切片晒干保存,而晒干后的马铃薯片便可磨粉,和苦荞、燕麦等做成饼、馍 。这种做法虽依旧有些寡淡,但比之单纯地蒸或煮还是有一丝新意的,更重要的是,它能贮藏宝贵的粮食 。因此,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马铃薯粉在全国多地颇为盛行 。
而在偏远山区,由于环境恶劣、粮食缺乏,马铃薯渐渐晋升为主食,其做法也开始丰富起来 。如湖北房县因山地较广,故人们多栽种马铃薯,并习惯性地“烧洋芋为食”,其中“烧”便是主要做法 。此外,山西人关于马铃薯的做法更是五花八门,“羹臛煨灼,无不宜之”,更甚者还以马铃薯的叶子入菜,此不失为一种新吃法 。
其后,经过不断尝试与努力,马铃薯的烹调方式已日臻纯熟,既能糅合米面做成点心小吃,又能切成丝、片、块状作为主料或配菜,可谓千变万化 。而能把口味清淡的马铃薯炮制成一道美味佳肴,既源于时间的打磨,更有人力在背后不懈地付出 。
总之,在历史的长河中,马铃薯突如其来地造访中土,带着满满的活力与生机,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安家落户,而包容的中国人亦毫无保留地接纳了它,并将之发展为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 。或许,这便是历史的选择,机缘的造化吧 。
- 灵隐寺是啥 灵隐寺是谁的道场
- 女皇武则天立无字碑据说并非是武则天自愿?
- 古代击鼓最初不是为了鸣冤而是县太爷下班
- 梁武帝为何四十年不近女色?最初原因竟是这个
-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 莫高窟最初开凿是哪个朝代
- 最初“年下”的原本意思 年下是什么意思年下恋爱观
- 马铃薯生长发育需要较冷凉的气候条件 土豆是酸性还是碱性
- 诸葛亮斩马谡其实蓄谋已久并非全因失街亭
-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混世魔王并非只会三板斧
- 三国最大谎言:诸葛亮出山并非刘备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