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愿承认刘伯温为儒者( 三 )
早在刘伯温辞官隐居期间 , 他就在《郁离子》中说 , 要“稽考先王之典 , 商度救时之政 , 明法度 , 肄礼乐 , 以待王者之兴” 。而此时的朱元璋 , 颇有一些“明法度 , 肄礼乐”的气象 , 他成为刘伯温心目中正在兴起的“王者” , 不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吗?
关于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 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 , 但他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 , 帮助朱元璋在乱世中恢复秩序 , 是值得历史肯定的 。
朱元璋统一天下 , 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 , 这似乎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 , 但作为儒家知识分子 , 新朝的肇建又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 , 这就是“导君于正” , 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 。而就是在这方面 , 刘伯温开始品尝苦涩的滋味 , 因为在朱元璋这样的雄主手下讨生活 , 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刘伯温入明后活了七年有半 , 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 , 他先后几次受封 , 又几次被打发回乡 。从他第一次被斥退的经历中 , 可以看出“伴君”确实是一件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 。当时南京从夏天到秋天一直没有下雨 , 求雨也没有效果 , 刘伯温借机指出了三条弊政:一是阵亡将士的妻子数万人都被迫住在“寡妇营” , 不许外出;二是为营建工程的工人死亡 , 尸体暴露不收;三是敌方头目既然已经归诚投降 , 就不适宜充军 。古人认为天象由人事决定 , 刘伯温借求雨的机会进谏 , 使朱元璋只好同意其请 , 可过了十来天仍未降雨 , 朱元璋立即作出了“刘基还乡为民”的处罚 。但刘伯温被免职仅三个月 , 朱元璋又想起了他 , 令他火速从家乡赴南京 , 恢复了其官职 。而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 , 他在得到封爵之后 , 再一次被赐归 。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 , 刘伯温由于功名之心未灭还满怀惆怅 , 那么他后来的被放归 , 则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 。这不仅因为明初同僚的倾轧十分激烈 , 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 , 更因为他对“圣意难测”有了更深的理解 , 对在雄主手下讨生活充满了忧惧 , 深知只有韬光养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
网络配图
然而刘伯温到底是读书人 , 尽管他感觉面前这个曾经与自己共过患难的人越来越难以捉摸 , 但在反复放归、召还的过程中还是要战战兢兢地尽儒者的本分 。他劝朱元璋 , “霜雪之后 , 必有阳春 , 今国威已立 , 宜少济以宽大” , 要朱元璋保存臣子的体面 , 不应动辄羞辱 , 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他又提醒朱元璋 , 对遁逃北漠的元朝大将王保保不能轻敌妄进 , 结果也被他不幸言中了——名将徐达在追击王保保的一战中 , 几乎全军覆没 。
忧谗畏讥的刘伯温准备在家乡终老 , 但善于占卜的他却不知道 , 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 。
死因成谜
隐居的刘伯温 , 竭力洗尽铅华 , 表现得像一个不识字的老农 , 也不和地方官吏来往 。他知道 , 有一双天眼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明史》上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他的谨慎:“还隐山中 , 惟饮酒弈棋 , 口不言功 。邑令求见不得 , 微服为野人谒基 。基方濯足 , 令从子引入茅舍 , 炊黍饭令 。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 。’基惊起 , 称民谢去 , 终不复见 。”家乡的父母官因为始终见不到刘伯温 , 所以换上便服求见 , 正在洗脚的刘伯温对上门的客人当然不好拒绝 , 升火做饭以待客 , 但当县令以实相告时 , 刘伯温马上变色 , 自称小民 , 便立即退避 。
- 奇闻:西晋皇帝有个痴呆曾问没粮食为何不吃肉粥
- 为何说李密死后就再无瓦岗军呢?
- 唐朝揭秘:李隆基为何不封杨玉环为皇后
- 朱元璋终身未出兵日本幕后居然有隐情
- 为何会出现印巴分治的的局面?印巴分治的时间
- 索额图是谁?索额图为何成为康熙王朝第一罪人
- 秦二世胡亥为何处死蒙毅将军?与赵高有关吗
- 廉颇为何要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之间有何故事
- 刘备打仗为何不喜欢带诸葛亮?一人道破原因
- 揭秘李世民为何被称为历史上最能打仗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