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阙谏诤是什么意思?明世宗一天之内为何杖毙17位大臣?

伏阙谏诤和进谏一样,都是是指臣子们跪伏在皇宫门前,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对皇帝进行激烈劝谏的举动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伏阙谏诤的事情屡有发生 。明代官僚士大夫的伏阙谏诤活动,尤为惨烈,其中最为悲惨的要数嘉靖三年七月的伏阙谏诤,200多名大臣一起跪在皇宫门口,嚎啕大哭,声震整个宫廷,却最终以失败告终 。
在明朝初期,臣子们与皇帝的冲突并不明显 。到了明成化时期,士大夫群体伏阙谏诤与皇帝争是非的现象开始增多 。从成化初年到明朝末年,发生了10多次群臣伏阙谏诤的事件 。好多大臣们一起跪伏在宫门前,嚎啕大哭,磕头不已,劝谏皇上改变或收回某一项决定 。伏阙谏诤成为明朝中期以后政治生活的常态 。明代士大夫的伏阙谏诤事件不仅多发,而且往往以士大夫失去身家性命为代价,具有很浓的血腥气味 。
成化四年,慈懿皇太后钱氏去世 。钱氏是英宗的皇后,而宪宗的亲生母亲是英宗的贵妃周氏 。宪宗即位后,把亲生母亲周氏也尊为皇太后 。周氏想在死后单独与英宗合葬在裕陵 。于是钱氏去世后,宪宗就下令另外选址安葬钱氏 。大臣们却认为钱氏是正后,英宗当年又有遗命说将来与钱氏合葬,所以必须把钱氏与英宗合葬在一起 。在上书劝谏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大臣们就跪伏在文华门外叩头大哭,要求皇帝立即做出决定,收回成命 。迫于群臣压力,宪宗最终同意了大臣们的请求,大臣们取得了伏阙谏诤的胜利 。
然而,大臣们能在伏阙谏诤中取得胜利的情形毕竟是少数 。
明正德皇帝喜欢狩猎、巡游,恣意玩乐,不理政事 。正德元年,大学士刘健和户部尚书韩文等人率领九卿科道伏阙谏诤,要求正德皇帝诛杀太监刘瑾等人 。正德皇帝不听,下旨宽恕了刘瑾等人 。大臣们于是都作罢散去了 。这次伏阙谏诤失败后,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削籍为民,待刘瑾被诛之后才重新被任用 。
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想到江南去巡游,还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 。这个时候,江西的宁王朱衰壕正准备造反,局势十分危急 。六科给事中徐之鸾等人担心皇帝的安危,纷纷上疏劝阻正德皇帝南巡 。上疏两天后没见回信,群臣开始伏阙谏诤 。正德皇帝命令群臣退下,但大臣们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伏阙谏诤 。正德皇帝看到有100多个大臣不听自己的命令,和自己对着干,不由得龙颜大怒 。他下令将这些伏阙谏诤的大臣们罚跪五日 。罚跪五日以后,正德皇帝又将这些大臣们廷杖,“杖之甚重,号哭之声彻于禁掖,往往舁归私宅几绝,复苏” 。有10多人被打死,还有些大臣则被打入大牢 。由于大臣们的伏阙谏诤,正德皇帝没有马上南巡,但最终他还是找了个借口去了南方 。此次伏阙谏诤以大臣们的惨败而告终 。
武宗死的时候没有子嗣,大臣们与皇太后商议,决定让藩王的世子也就是武宗的叔伯兄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朱厚熜就是后来的明世宗 。明世宗想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改称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皇伯考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就一再上疏反对世宗的这种做法 。世宗不听,君臣之间就起了冲突 。
嘉靖三年七月,200多名大臣进行了伏阙哭谏 。他们跪在左顺门下,一边大哭一边高声呼喊“高皇帝”“孝宗皇帝”,声音震动了整个宫廷 。明世宗下令记录参加哭谏的大臣们的名字,并把领头的学士丰熙等8个人抓进了监狱 。结果修撰杨慎、检讨王元正等人继续拍着宫门大哭,场面更加激烈 。明世宗更加愤怒,命令锦衣卫将参加哭谏的180多人进行廷杖 。其中翰林编修王相等17人被打死 。几年过后,凡是参与左顺门伏阙谏诤的官员几乎全被明世宗收拾掉了 。明世宗逐步实现了将生父兴献王尊为皇帝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