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元宵、中秋……中国传统节日中为何频现兔的身影?上海科技馆兔年生肖展告诉你

新年、元宵、中秋……中国传统节日中为何频现兔的身影?上海科技馆兔年生肖展告诉你
文章图片
当传统文化与科学认知融为一体 , 兔子这一与人类密切相伴的生物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今天 , 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主办 ,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文物报社、北京自然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协办的“玉兔东升”兔年生肖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亮相 。 展览从自然科学角度解读了兔的形象、分类、进化历史以及生存环境等 , 启发观众思考未来人类该如何与动物及大自然和谐相处 。
新年、元宵、中秋……中国传统节日中为何频现兔的身影?上海科技馆兔年生肖展告诉你
文章图片
展览分为“序-癸卯兔”“兔祥瑞”“兔玲珑”“兔有才”“兔挚友”五个板块 , 每个展区由兔子造型的门洞连接 , 走进展区仿佛置身兔子洞 。 兔子与人类关系十分紧密 , 《诗经》有云“有兔斯首 , 炮之燔之” , 说明从春秋时期人类就开始吃烤兔肉了 。
“兔祥瑞”展区从“炮之燔之”的自然之兔到“寄予长生”的“捣药兔” , 再到“祥瑞之兆”的玉兔和“与民同乐”的艺术兔 , 最后到太空中的月球车“玉兔号” , 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 , 空间距离从地面到天空 , 立体呈现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为何新生肖、元宵、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里频频出现兔的声影 , 或许和它在漫长岁月中一直伴随人类有关 。
新年、元宵、中秋……中国传统节日中为何频现兔的身影?上海科技馆兔年生肖展告诉你
文章图片
“兔玲珑”展区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现了全世界兔形目的分类、分布、进化历史 。 兔有着6000多万年的家族史 , 在热带草原、荒漠、高原、极地等 , 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 然而现在环境和气候的改变让部分兔面临濒危的困境 , 启示观众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兔有才”展区可以找到答案 。 三瓣嘴、短尾巴、长耳朵等特征 , 在兔生存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 而且 , 兔子其实不爱吃胡萝卜 , 因为水分会使它们的肠胃不适 , 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干草 。 兔子的繁殖力惊人 , 母兔的怀孕周期31天 , 一年可产3-8胎 , 每胎幼崽数量2-7只 , 野兔的幼兔第二年性成熟 。 这使得兔虽然天敌颇多 , 但数量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增长 。
新年、元宵、中秋……中国传统节日中为何频现兔的身影?上海科技馆兔年生肖展告诉你
文章图片
“兔挚友”讲述人工育种给兔带来的巨大改变 , 一些兔也对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人和兔已经密不可分 。
作为上海科技馆的新春“保留节目” , 今年已经是科技馆举办的第十四场生肖展 。 生肖展何以长盛不衰?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 , 一是科技馆的生肖展注重文化内涵 , 将诗词歌赋、神话传说融入展览 , 体现出强烈的文化特色;二是将科学“讲透” , 让观众“解渴”;三是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共同办展 。 此次兔年展中展示的16个兔标本就来自上海科技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 馆方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兔形目专家以及汉语言文字学专家为展览保驾护航 。
新年、元宵、中秋……中国传统节日中为何频现兔的身影?上海科技馆兔年生肖展告诉你
文章图片
观众看展的习惯也有变化 。 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飞表示 , 十多年前观众喜欢带着笔记本抄录展板上的知识点 , 现在家长更愿意看标本 , 结合动物生活的环境启发孩子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变化 。
为了迎合观众的看展需求变化 , 今年馆方还首次使用虚拟IP兔形象 , 通过线上3D技术打造数字孪生云展厅 , 一比一复原现实场景 , 为动物重现自然生境 , 让观众通过线上虚拟现实技术 , 在移动、PC多渠道终端浏览展厅 , 在指尖触控中实现空间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