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二 )


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 。李鸿章注重强国在于实际行动,不以理想主义而改变信仰 。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政治低潮是自己洋务改革理想的破灭所致,随后李鸿章在晚年期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抵触朝廷的任命,不断远离清政府的政治斗争,转而向两广地带繁荣地方,通过沿海地区试图继续洋务运动未尽之事 。因他不在朝中,清政府频频失误,最终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这项罪名却又加诸在他身上 。
李鸿章的书法作品值钱吗
作为封建帝国终点的重臣,李鸿章仍旧留存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嗜好,友好学子同乡,和睦亲邻师友,拟写对联诗作表明心意 。李鸿章留下来的书法,也大都证明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学的造诣颇具功底 。


李鸿章书法
李鸿章的书法作品处于近代,留存较多,然而价值却远超一副古字画 。古代常常以字观人,以文取官 。李鸿章曾经做过翰林庶吉士,这表明他的文学功底是值得肯定的 。他的墨宝多赠以同袍将士或同窗官员,以书法表明自己的心迹 。
“常将令德表风俗,不以外物摄天和”,这段不过最简单的对联表明了李鸿章下笔时的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为朝中重臣,李鸿章意在富国强兵,他已经不需要甚至不想要通过争权夺利来保障自己的权位 。
“天”字在联中锋芒必露,李鸿章的个人荣辱被清政府和列强的外交践踏,他不再在意这些身外名声,以忠君爱国贯穿自己的一生 。
李鸿章晚年时的书法已经逐渐藏锋于内,他的落款已经由原来的“合肥李鸿章”变为“仪叟李鸿章” 。他已是垂垂老矣,已经将毕生奉献了国家 。他为官做事从不脱离朝廷法度和帝后旨意,他下笔成书极为顾全纸张大局布置 。
至今为止,李鸿章所有的文字姿态极低,无论是隶书或是行书草书,谦让而恭谨,处处避让,循规蹈矩,然而在字里行间的距离和字体的大小,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老人有时下笔的无奈和决心 。
李鸿章的老师是谁
李鸿章是我国晚晴时期著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二子,他的父亲李文安对他的教育很重视 。在李鸿章六岁的时候就进入学堂,当时李鸿章师从李仿仙和徐子苓,李仿仙是李鸿章的堂伯,而徐子苓是当时合肥著名的学者 。在两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李鸿章为以后的学识成就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


李鸿章的照片
老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除了父母也就只有老师能够教会你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知识,李鸿章的父亲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李鸿章六岁时,就选择了两位名师来教导李鸿章 。1840年李鸿章考取秀才,三年后他又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 。同年,李鸿章入京参加乡试,1845年他到了曾国藩府上做了幕僚,曾国藩担任了李鸿章的辅导老师 。曾国藩是李鸿章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李鸿章的思想和学识都承自曾国藩的教导,同时曾国藩也为李鸿章提供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机遇,让他进入朝府做官,让他的学识和能力为国家所用 。虽然李鸿章并非曾国藩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但他对李鸿章的教导和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
曾国藩和李鸿章师生二人,可算得上撑起了一个清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的思想和宏愿,最后能力和地位都超越了曾国藩,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权大臣 。
李鸿章和曾国藩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