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害死项羽的乌江亭长

项羽的死,纯粹死于偶然 。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与刘邦的追兵周旋,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和县境内),正好看见岸边有条船,船夫自报名号,是项羽治下的乌江亭长,早就在岸边等候,要载项羽过江 。这本来是好事,结果他的一番话把项羽推上了死路 。我们…项羽的死,纯粹死于偶然 。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与刘邦的追兵周旋,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和县境内),正好看见岸边有条船,船夫自报名号,是项羽治下的乌江亭长,早就在岸边等候,要载项羽过江 。这本来是好事,结果他的一番话把项羽推上了死路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 。
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好心害死项羽的乌江亭长】意思不难理解: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也有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满可以成为一方之主,大王赶紧上船,让我载你渡江 。现在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便汉军追到,他们也没法渡江 。
这是一个规划,一个很完美的规划 。既解决了项羽眼前脱身的问题,也对项羽今后的道路做出了安排 。可谓周到之至 。
然而项羽对这个规划的反应却很冷淡,他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这是老天要让我亡,我就是渡过江去还有啥用?当初我带了江东八千子弟去打天下,现在却一个人不剩,即便江东父老兄弟仍然拥戴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对他们?即便他们什么都不说,我怎么能做到问心无愧呢?
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这番感慨也很突然,因为项羽本意是想过江,《史记》说得很清楚:“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而且在事实上,项羽如果真不想过江的话,也就没必要颠颠地跑到乌江边上去了,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项羽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原因就在于乌江亭长这番话 。他伤到了项羽的痛处 。
首先,他伤了项羽的自尊心 。什么叫“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明显降低了项羽的身份,而且让项羽想到了自己现在的落拓 。那项羽是什么人啊,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号令诸侯,莫敢不从,是当个几十万人的草头王就能满足的吗?吃不上白面窝头也不错,合着我项羽就这点出息呗?
第二,他让项羽感到惭愧 。当年项羽满腹豪情离开江东,就是为了打出一片天地 。有机会在沃野千里的关中定都人家都不定,硬要回彭城,不就是想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一下吗?现在光杆司令了回到江东,这脸往哪搁?这种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犹如一个踌躇满志、热情奔放的孩子外出闯荡,临走前父母对他说,等着我回来你们享清福吧 。结果就差光着屁股回来了,你说他好意思进家门吗?
第三,他让项羽很没面子 。没面子的表现就是小视了项羽的胆量,你看这亭长说的,“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这话本身就矛盾,就你有船,汉军追来也没法过河,那你还让项羽“急渡”个什么劲儿啊 。
“急渡”当然也是必须的,这毕竟不是演戏,讲究个张力,还是早到对面早安全 。可你不能这样说啊,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那才是帝王的本色,你以为是草寇啊?项羽霸气惯了,这辈子都是别人怕他,他就没怕过别人,你这样说不是打他的脸呢吗?合着我项羽就那么怕死啊!哥们儿,俺力拔山兮哎,跑这么狼狈像话吗?难不成我项羽就怕了他们不成!大不了是个死,死了也比受这窝囊气好 。你看,顺着思路往下走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