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该句出自《礼记》中《学记》一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
《学记》原文学记
战国·乐正克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 , 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 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斅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 术有序 , 国有学 。比年入学 , 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 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 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 , 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 , 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 ,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 , 其去之必速 , 教之不刑 , 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
发然后禁 , 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 , 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 可谓继志矣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 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 , 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 ,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 , 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 待其从容 , 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
记问之学 , 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 , 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学记》翻译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 。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道 。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尚书·兑命篇》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虽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无法明白其滋味;虽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得其好处 。为此,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导别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 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懂得了困难,就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 。所以说,教育别人与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是学的一半 。”就是这个意思 。
古代教育,家族有塾,每党有庠 , 每遂有序,天子都城及诸侯国都也都有学 。每年有孩子入学,隔年考核一次 。第一年,看离析句读,辨析经义;第三年,看专心学业,亲善朋友;第五年,看广博学业,敬师爱友;第七年,看讲论学说大义,明白择友取人:这叫做“小成” 。第九年,要求达到义理事类,通达无疑 , 特立独行,不违师教:这叫做“大成” 。那样,才足以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亲近者心悦诚服,疏远者怀念感恩:这叫“大学之道” 。《记》中曾说:“蚂蚁的幼子,从小学习衔泥筑巢,终于累成小土堆 。”就是这个意思 。
大学入学之始,教以朝进天子及祭祀先圣先师的基本礼仪,从而培养谦虚恭敬之心;诵习《诗经·小雅》头三篇,使学生体味君臣相互慰勉的心情;先生讲学以击鼓为号 , 发箧出书 , 培养学生恭敬划一的良好习惯;设立鞭扑等具,为了树立教育的威严,使学生严肃认真;未经夏季禘祭,天子、诸侯不视学考察,便于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优游其情志;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少丁宁告诚,是让学生用心思考;先生设席讲学,如有疑 , 应由年长者发问,而年幼者只听而不问,这是为了体现学必循序渐进而不跳跃躐等 。这七项 , 就是大学之教的基本步骤 。《记》中有云:“凡是教学 , 学为官者,必先教以居官之事:学为士者,必先教以为士之志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最理想的教育是,在校按正当的典籍进行,离校后始终遵循不疑 。这犹如不练习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 , 不学习比兴之法就不能作诗明志;不学习杂事就不能理解和实践各种礼仪;同样 , 不喜欢自己的学业 , 就不可能以学为荣 。所以,君子对于学业,总是致力于情志的修养,技艺的修习 , 居处的严谨,交游的端庄 。做到了这些,就能专心于学而敬爱师长,亲爱朋友而信守道义,因而即使离开他的老师和朋友也不会背离老师的教导 。《兑命》说:“专心、渐进而又及时领悟,那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如今有些教师,只看着简册高诵长吟 , 又反复设问,解释繁密重复 。这样进修学业不顾学生是否理解领悟,教师要求学生不是真心诚意,教育学生不能尽其材质之长 。那样的教育已经违背情理,其要求必然产生违抗 。如确是那样,就必然使学术隐微而学生怨恨其师,苦于学业之难而没有体会到学习的益处 。这样,即使学完毕业,其遗忘抛弃一定很快 。教育的不显彰不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发生之前,这叫预防;当需要教学时教育 , 这叫及时;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取人之长,这叫观摩 。这四个方面,就是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 。
事情已经发生,然后予以禁止,势必心怀抵触而不能承受;时机已过然后学习,必然艰苦加倍而难以收效;施教杂乱而不讲次序,势必学业坏而不能成功;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结成朋党,相互隐私护短 , 必然违背师教;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废学业,玷辱学说 。这六个方面,就是教育衰败的原因 。
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 , 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师了 。君子的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勉励而不挫伤 , 启发而不说尽 。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鼓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 。师生和谐,学有信心而又促进思考,可以说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
学生往往有四种失误 , 老师必须明了 。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 , 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 。这四种情况,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 。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意,然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 。教育 , 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
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学着唱;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人自愿主动地学着他的志趣 。教师的言语,简约而意义显达 , 含蓄而情意深长,设譬不多而意义明白,这样,就能让人继承其志趣 。
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 , 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 。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 。为此 , 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 。古《记》说:“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视师道 。”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 。因为,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 。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一是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 , 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 。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 。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 , 然后攻治关节处 。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 。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 , 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 。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 。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
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 。这种人 , 必待学生发问而依问为说,就是说了仍不能让学生明白和领悟 。对这种教师,辞退是应该的 。
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 , 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 。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 。君子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就可有志于教学了 。
自古以来,教与学都必须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 。譬如,鼓声并不属于宫商五音之一,但没有鼓声五音就不能和谐协调;水色并不分红黄蓝黑 , 但没有水则五色无法彰显;学问本身并不确指视听言貌思,但不学则五官难以得正;老师对人伦而言,并不属于哪一服,但如没有老师教导 , 则人伦亲疏难以用丧服显示 。
君子说:“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 , 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 , 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 。深刻体察这些道理 , 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 。”从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 , 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归宿 。这就叫做务本 。
《学记》注释1、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
2、謏(xiǎo):小,有声音 。
3、动:触动 , 感动 。
4、就贤体远:亲近贤能之士,体察疏远之臣 。
5、化:教化 。
6、道:指儒家之道 。
7、建国君民:建立邦国,治理民众 。
8、兑(yuè)命:《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 今作悦命 。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 ,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
9、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 。
10、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
11、虽:即使,虽然 。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
12、弗:不 。食:吃 。旨:甘美 。
1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
14、是故:所以 。
15、困:不通 , 理解不了 。
16、自反:反省自己 。
17、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 , 勉励 。
18、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 ,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19、斅(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斅,一作“学” 。
20、塾:私塾 。
21、党:五百家为党 。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 。
22、术(suì):通“遂”,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 。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
23、学:设在国中的太学 。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意思】24、比年:每年 。
25、中年:隔一年 。
26、一年:初入学一年之后 。离经:明句读 。辨志:析经义 。
27、敬业:专心学业,敬重师长 。乐群:友善朋友 , 切磋共学 。
28、博习:广博学习 。亲师:亲善师友 。
29、论学:讲论学说大义 。取友:明白择取友人 。
30、知类:知义理事类 。通达:通达无疑 。
31、强立而不反:特立独行,不违师教 。强立,坚强的意志 。
32、大学:圣贤之学或成人之学 。大,赞美词 。
33、记:书名 。前人之记,具体无可考 。
34、蛾(yǐ):通“蚁” 。术:学习,效法 。
35、皮弁(biàn):天子或士的礼服 。祭菜:以蘋藻之类祭先圣贤师 。
36、宵雅:即小雅 。肄(yì):诵习 。
37、箧(qiè):竹箱 。
38、孙:通“逊”,顺,按次序 。一说恭敬 。
39、夏(jiǎ)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 。夏,山榎 。楚,荆条 。收:约束 。威:仪容举止 。
40、卜:占卜 。禘(dì):大祭 。
41、观而弗语:此言教师对学生应时时观察而少丁宁告语 。
42、幼者听而弗问:此谓先生设席讲学时,有疑而问,则由长者,幼者只听勿问 。
43、躐(liè):超越 。
44、伦:纲要 。
45、官先事:学为官者 , 先教以居官之事 。
46、士先志:学为士者,先教以为士之志 。
47、时教:适合于当时实际需要的教学 。正业:正式的典籍 。
48、退息:离开学校时 。居学:始终遵循不渝的学说和思想 。
49、操缦(màn):弦上的基本操作方法 。
50、安弦:演奏乐章 。
51、长(zhǎng)善: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 。
52、继其志:继承发扬其志趣 。
53、约而达:简约而显达 。
《学记》赏析《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 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
文章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其文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文势流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
《学记》创作背景《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 。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 , 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
《学记》作者介绍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 。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 。乐正克是深得孟轲信任的高才生 。战国时代儒分为八 , 其中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 。由此可知,乐正克在战国时代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
- 萩怎么读 荻怎么读
- 懦是什么意思 懦怎么读音
- 揭秘男人“生育年限” 男性生育年龄上限
- 睢宁“尘思”云祭扫小程序二维码
- 北京八景是哪八景 北京小八景是哪八景
- 徐州市肿瘤医院“关于全面恢复医疗服务的通知”
- 邳州市妇幼保健院免费两癌筛查预约指南
- 福州冬至吃什么食物 福州冬至吃什么
- apart apart翻译
- 荡怎么读 荡涤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