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语出惊人:唐朝衰落是因为干旱

德国学者认为,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唐军大败,此后唐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 。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
一群穿梭于水泥丛林的现代人,用精密的仪器,分析一块78000岁的“石头”,以此追逐季风的强弱,并揭开一个1000多年前的谜底——中国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因干旱而灭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不是最新档的好莱坞魔幻大片,而是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豪格和他的科研小组于去年1月4日在《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 。
这当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它取自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玛珥湖 。在这个14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中,沉积着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是宝贵的“天然年鉴”和“自然档案” 。
豪格小组相信,通过岩芯样品的磁属性和钛物质,可以揭示东亚古代冬季季风强度 。而这,直接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
他们认为,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唐军大败,此后唐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 。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
通过同样的方法,豪格小组还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秘密:同样的气候变化也曾在中美洲出现,公元9世纪左右,加勒比海地区出现了持续100多年的干旱,著名的玛雅文明也因此消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时间播发了豪格小组的文章,顿时引起众多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网络上质疑声一片:德国科学家都在研究唐朝,为什么却听不到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一场科学结论的拉锯战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古气候学家、64岁的张德二用电脑演示着各种洪水、干旱、降尘模型,并将分析同故宫保存的记录相比较 。她案头有各种树的年轮图,分析着500年来的降水模式 。
她追踪着历史上一次次蝗虫灾害,正着手出版一本关于中国蝗灾史的新书 。
这些工作都因BBC传来的消息戛然中断 。张德二无法集中精神工作,她满脑子都是问号:旱灾造成唐朝灭亡?这结论似乎与她多年的研究不符 。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一口气读完了豪格的文章,尽管他对鉴定“石头”,测算钛值这样的“技术活儿”不太在行,可他觉得这篇文章很“亲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2001年,他就发表了名为《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文章,他认为,导致唐朝走向衰亡的“安史之乱”和唐中末期突然剧变的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他的这篇文章比豪格小组的报告提早了6年 。
“作为中国气候学家,这个时候不出来说话,怎么也说不过去 。”张德二的丈夫、中国知名极地气象学家陆龙骅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一个多月后,张德二和陆龙骅共同署名,向《自然》投稿,反驳德国科学家的观点 。10个月后,《自然》发表了他们的《质疑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说》 。
“史料”、“石头”哪个在说谎?
“针对过去两千年的36750份中国历史气候记录表明,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经历了两段湿润的气候期,其中夹杂了一个短暂的干旱期 。”张德二在给《自然》的文章中写道,“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段 。”
相比冰冷的仪器下得出的数据,张德二认为,“不说谎”的是前人留下的历史记载 。她相信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经过勘定,其年代是无误的,有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