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是哪里人?与刘邦同族同乡是真的吗?( 二 )


【刘墉是哪里人?与刘邦同族同乡是真的吗?】初到诸城逄哥庄的刘福 , 无依无靠 ,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 , 家境从贫穷渐至小康 。传到第五代 , 即刘墉的高祖父刘通 , 已考中了秀才 。第六代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 , 已考中了进士 , 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 , 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 。到刘墉的祖父刘棨 , 已官至四川布政 。刘墉父亲刘统勋 , 官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 四库全书总裁 。刘墉父辈中、同辈、子孙辈为官者就更多了 。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家重修家谱时统计:从刘福五世孙刘通科举考得秀才算起 , 全家先后科考得中198人 , 其中进士11位 , 举人35 。在官位上 , 自清顺治初年六世孙刘必显步入仕途算起 , 至道光末止的六朝中 , 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 。出任的官职 , 从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御史、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第八代上 , 竟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 , 祖孙三公二宰相 , 轰动当朝上下 。成为书香门第 , 名门望族 。乾隆帝也嘉许刘家是“海岱高门第” ,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刘福后人的“海岱高门第”?小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
第一点 , 刘墉的先辈早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就投降清朝剃发易服做大清的良民去了 。说到这 , 刘墉的先辈还真有点汉奸的味道 , 那么轻易就出卖了自己的祖宗 , 真是替他们汗颜 。不过 , 换个角度想一想 , 也不能对刘家人过从苛求 ,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 , 满清取代明朝是历史上的必然 。因为当时的明王朝早已腐朽不堪 , 而满清则是蒸蒸日上 , 一片生机 , 况且满清皇帝入主中原后 , 大多能励精图治 , 并开创了帝国的最后辉煌——“康乾盛世” 。所以 , 从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 , 满清取代明朝也算是历史的进步 。由于刘墉先辈的识时务 , 早早投靠清朝 , 这就为其发迹赢得了先机 , 毕竟对像他们这样的“顺民” , 大清朝会优先考虑的吗 。但是 , 光凭这一点 , 刘家能发达吗?还不能 , 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外因 , 关键还要看刘家自己的修为 。
第二点 , 刘家后人恪守祖训并且有良好的家教 , 这要归功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 。刘必显为刘家第一个进士 。在他晚年 , 对后人立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 。这为后世晚辈的成才建立了规范 , 这也刘家做官都很清廉的重要原因 。他十分推崇教育 , 认为:“教家之道 , 千条万绪 , 非言语文字能罄述 。然以身教者从 , 以言教者讼 。教子之方 , 莫要于读书 。必能读书乃能明理 , 能明理始能成器 , 始能保家 , 至进取成名 。登科、发甲 , 固视乎命运 。然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 , 而其身崛起田间 , 至登甲、乙榜者 , 百中仅一二焉 。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 。” 良好的家教 , 使刘氏子孙树立了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 一个个成为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刘必显的这些治家之道无疑为后人的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