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名相姚崇如何对付政敌:知变通懂克制

他三度为相,同时又兼兵部尚书,边境所有的军事部署,器械钱粮,都装在脑袋里,如同字典,随时查备 。
对当时的普通人来说,宰相是个大谜 。想想看,庭院深深的府第,呼风唤雨的能量,无所不在的权势,谁能读得懂、猜得透?姚崇就是这样的宰相 。他生于650年,陕州硤石(今河南三门峡)人,起初小打小闹,在小衙门里办些小事,后来才闹得有点大,四面八方去做官,曾3次任宰相,系开元盛世的创建者之一,721年去世,终年72岁 。
网络配图
唐代宰相369人,最出色的不过4位,即:贞观时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开元年间的姚崇和宋璟 。他们供职于两个黄金盛世,不知是因为他们,才有了盛世,还是因为盛世的存在,才让他们扬了名 。4位都是名臣大家,都具智者风范,但比较而言,姚崇更有意思,活得更有味道 。他经历复杂,前程忽明忽暗,仕途起伏不定;他文武双通,每次任宰相都兼管兵部;他的生存环境险恶,有时困顿非常,但终能破壁而出 。他的人生要点就是变通,走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 。
做事,要紧的是善变求通
变通,是姚崇的经验和风格 。在他看来,解决政治问题不能拘泥,不必循旧,必须力求变化,才能走向通达 。好比开锁,只要手里有多把钥匙,就总找到合适的那把 。后人曾评价说:“姚崇资性明达,善应事机,委曲通变以成国家之务 。”他比较自负,曾自比贤相管仲、晏婴,但部属却以为:“公所为法,随复更之,”比前辈贤人尚显不足,似可称做“救时宰相” 。当时的帝王大都举步艰难,有危局要救,因而,对他格外看重,多次虚位以待 。他也不负圣托,盯着时弊,灵活施政,引领时局向好的方向发展 。姚崇善于因势利导,借机行事 。比如,武则天时期,冤狱盛行,罪名大都是谋反,武老太太纳闷,为什么叛乱者如此之多?时任礼部尚书的姚先生,借机揭露周兴等人凭诬陷邀功的罪恶,帮助老太太提高认识 。武太后大悦,半真半假地说:过去的宰相不忠不义,让我成了屠夫,只有你敢说真话 。其实,此时的武太后已大权在握,用不着以杀立威,而姚先生显然看穿了这一点,顺势加了把火,推进了冤狱昭雪的进程 。再比如,中宗时,韦皇后及安乐公主参予朝政,拉帮结派,采取“钭封官”方式,避开主管部门,大肆卖官,致使冗员泛滥,政出多门 。姚先生出任宰相后,顺势而为,多方纠偏 。先是进忠良,退不肖,然后精减冗员,取消“钭封官”,罢免数千官员 。他和另位宰相宋璟“协心革中宗弊政,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纲纪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再比如,玄宗上台后,请他出任丞相,他借机开出条件,提出了朝政“十事”,请求玄宗实行仁政,抑制权贵,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革除陋习,等等,玄宗满口应承 。那是一段难得的美好时光,上下同心,政权稳固,民心趋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姚先生不搞教条,施政灵活务实 。开元三年,山东遭遇蝗灾,上下都以为遭了天遣,惊恐不安,老百姓在田间地头焚香膜拜,官员们主张修德避灾,连皇帝也有疑惑 。唯姚先生态度坚决,力主人工灭蝗,并组织灭蝗行动,数月后蝗灾渐熄 。
姚崇的变通智慧,源于丰厚的知识、务实的风格和达观的气度 。他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好学不倦,写文章行云流水,援笔立成;做事情简捷干练,效率超群 。最初在兵部任职时,边境发生战乱,他分析战局,梳理战况,把一场复杂的军事斗争搞得透彻简明,“太后甚奇之” 。
姚公祠
他3度为相,同时又兼兵部尚书,边境所有的军事部署,器械钱粮,都装在脑袋里,如同字典,随时备查 。皇帝遇事,总是先听他的意见,“同僚唯喏而已” 。某次,因儿子病故,他请假数日,政务堆积如山 。另一宰相不善处置,心内惶恐,姚先生假满归来,三下两下,便悉数处理完毕 。因为这种超群之才,武则天发现了他,让他一路晋升直至宰相 。睿宗刚上台,就迫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