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范仲淹,文能拿笔创名作,武能上马带三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所周知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几经传诵,成为为千古佳句 。这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的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统帅 。今天小编重点为大家讲讲,咱们当初在学校课本里看不到范仲淹的军事政绩 。
在范仲淹五十岁前后,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府 。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从此,范仲淹开始戎马一生 。
【全能的范仲淹,文能拿笔创名作,武能上马带三军】住在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于宋朝 。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 。边境上更是狼狈,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 。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后来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 。
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 。韩琦的看法却不同,他低估了西夏军优势,并激于屡受侵扰的义愤,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 。夏竦为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派韩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获仁宗诏准后,尹洙又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 。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 。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 。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 。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 。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 。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 。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 。韩琦大败而返,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 。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 。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 。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 。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 。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 。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 。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 。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章制约 。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 。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 。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 。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 。建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 。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 。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