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国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

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
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 。”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 。
姜维避祸
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 。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 。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 。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 。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
通过姜维避祸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 。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 。“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 。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
姜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概括他的一生“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
姜维北伐的结局如何
姜维北伐,是在公元238年,前后共进行了11次北伐,蜀国的国力消耗过度,之后无法只能举国投降 。姜维北伐其实是延续的诸葛亮的战略 。因为西川易守难攻,只需要好好防守,便能消耗魏国的兵力 。当时诸葛亮认为可以以攻代守,积极北伐,可以保卫成都的安全 。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故于五丈原 。
姜维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追击,不料姜维依旧击鼓作出反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不敢靠近,使得蜀军顺利的撤退,发丧之后,司马懿知道被骗,后悔不已 。
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公元238年,姜维进行第一次北伐,与魏军在南安相持不下 。公元244年,姜维进行第二次北伐,曹爽大败 。到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中已经没有大将了,姜维与魏国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败 。
之后,司马懿又进行了几次北伐,终于在第十一次北伐,被邓艾打败,又遭朝中人猜忌,最后只能为了避祸躲在沓中 。
姜维经历了十一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算起来也算是胜多败少,消耗方面也是蜀国轻魏国重,但是魏国实力本就强劲,虽消耗大,但终归没有消耗国本,但是姜维的北伐,却掏空了蜀国的国本,所以蜀国在十一次北伐之后,很快便灭国了 。
蜀国执政大臣姜维图片形象介绍
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姜维,是蜀国的第四代执政大臣,也是甘肃早期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 。据相传,姜维的故乡在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 。
【解析三国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姜维像
姜维本来是魏国的将领,但却并不是多受重视,再加上被诸葛亮用一招离间计让魏国猜忌,他不得已之下投靠蜀国 。不过他投靠蜀国之后,并没有因为是魏国的人而遭到排挤,诸葛亮很是重用他,并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姜维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定下了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障,守卫成都的策略,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后北伐的计划被搁置了几年,直到姜维独揽军事大全,于公元238年,再度进行北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