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致世人都误解商鞅变法的性质?( 三 )


第三招,一定要四面碰壁人人唾弃 。司马迁已经让商鞅自己承认错误了,但是这还不够,还要用旁人的态度来进一步贬损 。于是《商君列传》进一步写道:“商鞅离开秦国逃到魏国 。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 。商君打算到别的国家 。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强大秦国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不行 。”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 。你看,魏国人都讨厌商鞅,他现在是孤家寡人,自作自受 。可是我们要问几个问题了 。第一,秦国用什么办法向魏国发布的通缉令?“魏国人”的信息太灵通了 。秦国派人抓捕商鞅,商鞅星夜逃往魏国 。商鞅没到,秦国的通缉令却已经在魏国家喻户晓 。是电话、电报还是电视通缉?荒唐!


第二,不收留商鞅的“魏国人”是谁?没有电视和报纸,大多数魏国人应该不知道商鞅长什么样 。商鞅去魏国也不会沿街乞讨 。所以,一般平民百姓把商鞅抓住送回秦国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商鞅想投奔魏国,当然应该是直接去见魏惠王,熟门熟路 。而魏惠王也正在求贤若渴,没有不收留商鞅的道理 。就算魏惠王小肚鸡肠记恨商鞅,也应该把他杀了,可是也没有 。这说明,怨恨商鞅并把他送回去的魏国人不是魏惠王 。不是百姓也不是君王,那就剩下一种可能了,朝中的大臣或魏惠王的近臣 。商鞅想见魏惠王,不得不亮明身份,被大臣或近臣识破、拒绝,然后被送回秦国 。可是这种假设也站不住脚 。商鞅当年还只是魏国宰相公叔座的门客时,就能打通秦孝公的近臣景监的门路,让景监三番五次在被秦孝公责骂的情况下仍然为商鞅引荐 。现在贵为列侯,财富权势天下无敌,怎么就不能打通魏惠王身边的一个门路?所以司马迁所说的魏国人子虚乌有 。第三,既然“魏国人”害怕得罪秦国,把商鞅抓住了送回秦国,为什么没有交给官府?难道不怕强大的秦国怪罪魏国人私放要犯?既然商鞅没有落到秦国官府的手中,为什么他老老实实地回到危险的商地,而没有转道去楚国、韩国和赵国?而回到商地又为什么没被逮捕,还可以发兵攻郑?司马迁这段商鞅走投无路的情节没编圆 。
第四招,再编造一个谋反的罪名《战国策》记载,商鞅告老还乡回到封国之后,秦惠王受人挑唆,把商鞅车裂处死 。这里没有谋反的情节 。而《史记》却多出一段文字:“商君被魏国人送回秦国后,回到他的封地商邑 。商鞅和他的部属发动商邑中的军队,向北攻郑 。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 。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并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随后将商鞅全家满门抄斩 。”商鞅的这个谋反罪证,同样有很多破绽 。破绽一,商鞅为什么要发兵攻郑?按照《史记》的文字,商鞅是去攻打郑国,按照唐代人的解释商鞅是去攻打郑县 。但不管是郑县还是郑国都有点莫名其妙 。如果谋反应该直接去攻打咸阳,要复仇应该去攻打魏国,攻郑没由 。破绽二,商地有多少军队听命商鞅?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朝廷已经发布命令逮捕商鞅,秦国人也都痛恨商鞅,现在商鞅回到封国,却没有人把商鞅逮捕送交朝廷,窝藏罪犯是要受到处罚的 。商鞅发兵,商地人跟随,这也是灭门的死罪 。如果真有这么多人冒死追随商鞅,干嘛要腹背受敌去攻郑,何不联络受秦国威胁的诸侯,在商地抵抗秦军割地为王?如果真有这么多人随商鞅造反,那最后被杀的就不会仅仅是商鞅和他的家人,还应该有一些将、尉 。而实际却没有 。
所以我们说,司马迁给商鞅栽赃的这个罪名,漏洞百出,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相比较而言,还是《战国策》的记载比较可靠 。事情很简单,没有赵良的痛骂,也没有旅店的尴尬,更没有赴魏攻郑的荒唐,秦惠王刚一继位,已经忍耐很久的公子虔等人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 。他们怂恿秦惠王处死商鞅,并夷灭了商鞅的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