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禄的意思:俸与禄并不是一个意思

【俸禄的意思:俸与禄并不是一个意思】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 。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 , 并且世代相袭 , 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 , 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 。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 。
平时 , 因为大家习惯于将“俸”和“禄”连用 , 所以 , 很多人会误以为“俸”和“禄”是一回事 , 没什么区别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 在古代 , “俸”和“禄”差别相当大 。
在《论语别裁》里 , 南怀瑾曾探讨过二者的不同 , 他说:“‘俸’等于现在的月薪 , ‘禄’有食物配给 。禄位是永远的 , 所以过去重在禄 。”如果再细分 , “俸”指钱币 , 又称俸银或俸钱;“禄”指谷物 , 又称禄米 , 所以 , 史料常以俸银和禄米来计算官吏的俸禄 。
但具体到每个朝代 , 官员的俸禄发放形式又各有不同 。据考证 , 战国至秦朝 , 官吏的俸禄以禄为主 , 粟米充当了各级官员的“工资” 。至两汉 , 官员俸禄开始正规化 , 官吏职位的高低和俸禄的级别以“石”表示 , 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每斛约折合130斤) , 按月发给粟米 。共有16等 , 万石官月俸350斛 , 百石官只有16斛 。县令为千石至六百石官 , 每月90—70斛 。这一时期 , 官员的俸禄由俸钱和禄米构成 , 二者各占一半的比例 。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 , 俸禄的形式也一改从前钱谷各半的形式为帛、粟、钱各占三分之一 。所谓的“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 。隋代官俸又恢复了两汉时期以粟米计算俸禄的方式 。唐朝的俸禄形式则变得灵活 , 俸禄里除了传统的俸银、禄米外 , 还加上了田 。除正常的俸禄外 , 官员还可领取薪炭、绸缎、纸笔及雇用人员的俸料银 。
从唐朝中期开始直至明清 , 官员的俸禄构成以货币形式为主 。唐开元年间 , 开始尝试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 , 以月俸为名 , 随月发放 , 月俸已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工资制了 。此后 , “俸”钱渐渐占了主导地位 , “禄”米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 直至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