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抗清复国机会,竟断送在这位民族英雄手中( 三 )


果然,在长时间的消耗和清军的迅速反扑中,郑军再一次仓皇撤退 。
战略有差池
没有一个统一作战构想 。
说到底,郑成功的北伐就是一个军事冒险行动,和吴军入郢相类似 。只可惜,这样一个好的构想被自己生生地耽搁了 。
纵观郑成功北伐的过程,就能发现郑成功缺乏一个全盘的战略考虑,消灭了清军水师,收复了很多州县,招降了很多降将 。但是在攻取南京这件事上却屡屡犯错 。作为军事统帅,当然明白南京的巨大价值,所以大军压境 。但是当在南京城下得知上游的芜湖有义军投降的消息,就立刻让前锋张煌言前去受降,将进攻南京的时间再次延后 。古语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样的自耗导致了南京之战的最后失败 。
从战术的执行来看,郑成功始终计较着一城一地的得失,想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没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要知道,当时的江南,人心浮动,只要郑成功的大军迅速占据要地,基本是一呼百应的状态 。所以他的目标是应该是夺取南京,巩固东南,进而为夺取天下做准备,而郑成功基本忽视了这一点 。
所以窃以为:若郑成功能够迅速占领南京,将清朝在江南的势力尽快扫除,迎立藩王,或许江南的其他地方能够群起响应,再次在江南组建起朝廷对抗清朝 。或者,在占领南京的同时,出一支奇兵沿海岸线北上,在天津或者东北登陆,给清朝带来多线作战的局面,或许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 。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我们也只能看着南明在迟暮中逐个崩解,最终化为灰烬 。
郑成功北伐失利,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是实力不足的结果,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羁绊 。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再次退回厦门基地,部队元气大伤,军粮不足开始凸显 。为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也为了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抗清基地,郑成功决定听从自台湾前来投奔的何斌的建议 。
东渡台湾海峡,在1662年收复了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达38年的台湾岛,收复台湾的壮举使郑成功成为被世人铭记的名族英雄 。
1684年,清军将领施琅率军进入台湾,台湾被清朝统一,郑氏反清复明的大业至此彻底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