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之际为何多次发生现任皇帝生前退位事件?( 三 )


最终,绍熙五年(1194年)“太皇太后以皇帝疾未能执丧,命皇子嘉王即皇帝位于重华宫之素幄” 。新皇在祖父灵前登基,这说明:光宗的内禅,最实质的部分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完成的 。
皇帝退位为何多发生在两宋之际?
北宋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和南宋最初的三个皇帝都进行了内禅,这不得不让人疑惑:为何“两宋之际”成为皇帝退位的频发期?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两宋之际时代背景的首要特征就是战乱动荡 。时代的特殊性降低了皇权的有效性,给皇帝的命运带来了强大的不确定性 。对命运不确定性的克服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追求 。古代皇帝不愿意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传统社会,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才能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面临最少的不确定性 。否则,哪怕贵为宰执、宗室,也将面临“伴君如伴虎”的忐忑与困境 。然而这只是指和平时期 。在动荡的时局里,帝王的命运可能会面临更强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位号也意味着责任,帝王承担着守卫家邦、保全社稷的重负 。大敌来袭之际,他无法逃避,比布衣黔首更不自由,否则他必须面对士大夫阶层的汹汹物议 。另一方面,在险恶的时局里,帝王往往成为敌人的首要猎物 。宋高宗即位之初,金国名将完颜宗弼就曾发动过一次专门针对他的“斩首行动” 。在那次行动里,金国军队把宋高宗从江北追到江南,从陆地追到海上,敌人“搜山检海”,场面极其惊险,高宗几乎被活捉 。皇帝除了担心外敌,又要忧心内患 。在纷乱的局势中,不壮大军队无以自保,但军队壮大后,又担心诸将尾大不掉,架空朝廷,甚至江山易姓 。当皇权有效性被降低时,这种焦虑更为强烈 。总体来说,时局的艰危,为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命运不确定性,这成为这一时期皇帝频繁退位的重要原因 。
另外,国与国的对峙,主战与主和的纷争,“恢复”与和议之间的冲突,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抉择,也造成了帝王家庭内部父子之间政治理想的分歧 。认同“恢复”的宋孝宗与宋高宗之间存在潜在冲突,而宋光宗也无意承担父亲寄予自己的政治厚望,政治理想的冲突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严重的心理负担又造成了孝宗极端的“孝”与光宗极端的“不孝”,这也成为他们生前退位的原因 。而这个原因链条的起点,恰恰也是时局的特殊性 。
【两宋之际为何多次发生现任皇帝生前退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