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之际为何多次发生现任皇帝生前退位事件?( 二 )


可以说他与徽宗一系的血缘关系极其疏远,从出身而言,他继承皇位不具有多少天然正当性 。若待高宗驾崩之后即位,难免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生前内禅,高宗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 。另外还有施恩孝宗的需要 。孝宗已三十六岁,年届不惑,就算此时身登大宝,他已接近两宋诸帝里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储 。若待高宗去世,孝宗将垂垂老矣,届时再去登基,难免对高宗心存怨怼 。
宋高宗退位后,又当了二十几年太上皇,到八十一岁时才去世 。他的去世,间接引发了又一次内禅:孝宗内禅 。
老爸去世引发的退位:孝宗与光宗的内禅
淳熙十四年(1187年),高宗去世,孝宗非常悲伤,决定为养父守丧三年 。守丧三年的行为对于帝王来说并不多见,徽宗去世时,高宗仅为父亲服短丧二十七天 。可以说,孝宗是极其恪守古礼孝道的 。但守丧没多久,孝宗就萌发了退位的想法 。
按照余英时的说法,孝宗退出政治舞台,分为“三年之丧”、“太子参政”、“内禅”三个步骤 。他先让太子参决朝政,自己部分退出政务;最后宣布退位,传位于光宗,自己则“居丧尽礼”,彻底退出政务,并一心服丧 。孝宗对高宗极端的“孝”,以及对专心服丧的心理需求,是人们对孝宗内禅原因的一般看法 。但余英时还分析出罕为人知的一面,孝宗一直志在“恢复”,而高宗喜好“议和”,加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其他因素,孝宗潜意识里一直是对高宗有不认同和反抗情绪,这导致孝宗在晚年做出了两种看上去相反的举动:一方面进行了完全违背高宗平生意愿的政治更改;另一方面又服丧三年,以“居丧尽礼”并内禅退位,极端尊重孝道 。余英时认为,孝宗对高宗的反抗与不认同,以及对高宗的报恩尽孝之心,都是真诚的,而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叛逆又带了“内有惭德”的感觉,即“未觉识的罪感”,这又导致孝宗对自己的自责,并以极端的方式要求自己居丧行孝,甚至内禅退位 。这种潜在的负罪感尽管不是导致孝宗一系列行为的全部原因,却是一个重要因素 。
此外,孝宗内禅时,太子已经四十多岁,已属“高龄太子”,等皇位等得几乎不耐烦了 。《四朝闻见录》中记载,太子向孝宗表示自己胡须已白,试探父亲是否有内禅的意向 。及时禅位,也算是满足了儿子的心意 。对父之孝,对子之慈,在孝宗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
如果说孝宗内禅是因为对父亲过于“孝顺”,那么接下来的光宗内禅,可以说是因为他对父亲过于“不孝” 。
孝宗禅位之后,居于重华宫 。按惯例,作为儿子的光宗应该经常去看望父亲,但他在即位一段时间之后,就绝少“朝重华宫”,甚至大臣苦谏也不听从 。这在传统中国是极大的不孝 。更有甚者,在孝宗病重期间,光宗也拒绝侍疾,甚至不想在父皇临终前去见最后一面 。很多材料记载,光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患有“心疾”,即某种精神性疾病 。
余英时在分析光宗心理时认为,孝宗虽然退位为太上皇,但他在光宗身上,过多地寄托了自己“更改”的政治理想,无形中给光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这成为光宗极力避免参拜太上皇的因素之一 。在这个过程当中,走向精神崩溃,也是光宗的必然结局 。
最让士大夫阶层无法接受的是,光宗竟然拒绝主持父亲的葬礼 。正如美国学者贾志扬所言,主持葬礼是父权国家的重要职能 。皇帝不执父丧,将造成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果然,中外震惊,宗室重臣赵汝愚联合外戚韩侂胄等人禀请太皇太后(宋高宗的皇后)垂帘听政,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命皇子即位,也就是迫使光宗内禅 。其间,赵汝愚还提到光宗此前在御批中曾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的文字,以证明光宗早萌退志 。这就为此次内禅加了一层“自愿”的文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