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包公的铡刀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有一个困惑,从小时候听评书就开始萌生出的不解,其实在为官清廉和为民判案上寇准其实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他的知名度就是不高,在民间的熟知度上更是和包拯差的太远太远 。
我们知道,类似《三侠五义》、包公案、包青天等这些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古老评书,明见戏剧,以及现在的影视作品,对包公的宣传力度远大于对寇准的宣传,喜欢追逐大流,是人们的天性,包拯因为自身的功绩的确在大部分官员之上,人们满满的就熟知起来 。
历史上寇准在抗击辽国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拯则是在处理朝中事物的时候有突出表现,他敢于弹劾当朝大臣,为朝廷解除了很多内忧,而寇准则是更多的从外患角度在位朝廷办事,而行军打仗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所以寇准更多的是上升到了为国效命的程度 。
相比包拯的直接效命于人民,为百姓办实事上,包拯的影响力比寇准大出一截又变得那样理所应当 。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指出朝廷中不良的现象,使百姓生活安康,是百姓的得力助手 。
虽然说寇准的政绩和官职都要大于包拯,只能说是百姓不关注这些,毕竟攘外必先安内,百姓真正关心的是当官的能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能不能为自己办实事 。包拯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可能也应证了这样一句话基层干得好,比高层更的民心 。
在民间有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来表现包拯的事迹,诸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无论是从舆论角度还是,在影响力上,包拯都有小小的优势,当然两人都是为宋朝的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没有必要分个谁高谁低 。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包公的铡刀是怎么来的】包拯的名言有哪些
包拯,世人称之为包青天 。青天则是对清官的称呼 。关于包拯的名言,都出自于他在各个地方做官时所写的诗句中 。他说过关于廉和贪的句子,廉洁正直的人时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官员就是百姓的强盗 。这句话是包拯向皇上上书的时候说的,他做官期间一直秉承着廉洁刚正的精神,蔑视贪官,刚正不阿 。他也曾说摒除任何私心杂念,要直率为人,无私和正直是修身处世的基础 。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祖父是平民,父亲是进士,在朝做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是世交关系 。因为有父亲这一层世交关系,所以包拯与文彦博后来亲上加亲,结为亲家 。他28岁考取了进士,考取进士便要进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 。就像他的名言所说,只要他的母亲在,他就要在身边,不会远离 。直到36岁包拯的父母逝世后,他才放下心去天长县做知县大人 。在上任期间,他断了一桩神奇的案子,于是名声就此远播万里 。他为政清廉,聪明武断,受到上级和百姓的赞许,之后朝廷重用 。
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 。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 。做为百姓父母官,要挺身而出,为百姓尽心尽力,既然国家委以重任就要好好执行任务,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
包公的铡刀是怎么来的
在包公的戏里,最重要的,出场率最高的莫过于包公的那三口大铡刀,满满的,这三口大刀成了包拯的符号,包公的戏也总是以“开铡”这一词作为进入剧情的高潮 。
在戏剧的影响下,包拯和铡刀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河南开封府的景点内,包拯的三口铡刀更是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项目,在安徽的包公祠中,也陈列着他的三口大铡刀 。可见这对包拯的重要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