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讯,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 , 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了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当地测到的是7.6级大地震 。到今天(6日),日本能登半岛7.6级地震已经导致110人死亡 。专家分析说 , 日本震区四天已经发生地震达到了超过一千次了 。
日本地震最新消息2024
文章插图
点击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
据日本石川县政府统计,截至当地时间6日13时 , 能登半岛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升至110人 。这是自2016年熊本地震以来,日本地震死亡人数首次达到百人 。
1月1日下午 , 能登半岛发生7.6级地震 。据日本石川县政府统计,截至当地时间6日13时 , 地震导致石川县110人死亡 。其中轮岛市69人死亡,珠洲市23人死亡,穴水町8人死亡 , 七尾市5人死亡,志贺町和能登町分别有2人死亡,羽咋市1人死亡 。地震导致石川县516人受伤 。此外有211人下落不明 。
据日本气象厅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自当地时间1日16时至6日早上8时,共记录到以石川县能登地区为中心的区域发生1045次震感为震度1以上的地震(有感地震) 。
此前地震消息
当地时间1月6日6时57分,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附近海域发生4.5级地震,最大震感为震度3,震源深度10公里 。
当地时间1月6日5时26分左右 , 日本石川县能登地区发生5.3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7.2度 , 东经136.8度,震源深度10公里 。
当地时间1月5日22时09分左右,日本石川县能登地区发生4.4级地震,最大震感为震度4,震源深度10公里 。
当地时间5日14时15分左右,日本能登地区发生4.1级地震,最大震感为震度3,震源深度10公里 。
当地时间5日9时27分左右 , 日本石川县能登地区发生4.1级地震,最大震感为震度3,震源深度极浅 。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为什么损失惨重
除地震本身能量大、震源浅、摇晃强烈等因素外,道路中断导致救援延误,当地房屋抗震性能不足,居民老龄化率高等也放大了地震的破坏力 。
此次地震破坏力巨大,这是由地震本身规模决定的 。根据距离震中的远近、震源深浅等因素,日本气象厅设定震度(中国称地震烈度)等级,由弱到强为0-7 。能登半岛1日发生的7.6级地震,在该地区志贺町观测到最大震度为7 , 即最高级别 。本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1995年发生的7.3级阪神大地震的2.8倍 。
本次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即一系列没有主震的地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 。震源区域从能登半岛的西端一直延伸到新潟县佐渡岛附近,长度或达150公里,如此大范围的断层破裂带来的地震规模巨大 。日本气象厅说 , 在本次地震中,石川县能登地区观测到长周期地震动为最高级别的4级 。这种震动会导致高层建筑长时间持续大幅度摇晃 , 家具倾倒或大幅位移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怎么回事
一次地震能够激发灾难性海啸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
1、地震足够大 。只有大地震错断岩层并产生强烈的海水扰动才能激发海啸,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 , 震级越大所激发的海啸也越大,不同大小的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在强度上的差别可以非常悬殊 。这一点对于海啸预警非常关键 。
2、岩层破裂方式 。一般来说,越接近于垂直方向上下错动的岩层破裂,越容易造成海水扰动,激发的海啸强度也越大 。此外 , 岩层的破裂过程和破裂方向对于海啸能量传播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这会造成某个方向海啸的破坏力更强 。
3、震源深度 。震源初始破裂点浅、断层面出露到海底的地震易于激发海啸 。
4、地震位于深海 。只有在深海,才能激起足够强的水体振荡,携带大量能量;浅海地震不会产生海啸 。此外,海啸的破坏力还与一定形状的海岸和近海海底地形有关 。在远离海岸的大洋海面几乎感觉不到海啸,只有在逼近海岸处因海底变浅才形成巨涌 。由于水深变浅和宽度变窄,海啸波的高度会迅速增加数倍并使能量聚集 。
【日本地震最新消息2024 能登四天半之内发生地震超千次】海啸激发的原因包括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地震、陨星或彗星的撞击以及海底或海岸滑坡、崩塌、滑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海底地震,特别是以沿着断层面上下错动为其特征的倾滑型地震 。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能激发海啸的地震称为海啸地震 。
- 青岛市城阳区人才住房最新消息 青岛市城阳区人才住房最新消息新闻
- 日本蛋炒饭的做法大全 日本蛋炒饭的做法
- 为什么会下大雨 地震以后为什么会下大雨
- 肇庆高温补贴标准 2023肇庆高温补贴发放最新消息
- 泰安地役权首次登记指南 泰安市地震监测中心
- 广州租房补贴政策最新消息2023 广州租房补贴政策最新消息2023
- 宝鸡油价什么时候调整? 宝鸡油价调整最新消息
- 2023台州购房补贴政策最新消息 台州有购房补贴吗
- 2023年南宁兴宁区小学入学报名最新消息
- 南京重点关注地区来宁防疫措施最新消息 南京重点关注地区来宁防疫措施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