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 二 )


我把盛汤包的高脚碗移到嘴边 , 轻轻地在汤包屁股后咬下一小口 , 这就是“开天窗”了 。开了口的汤包 , 蟹肉的鲜、猪肉的香、汤汁的醇 , 此时都顺着这个“天窗”一股涌过来 , 实在令人垂涎欲滴 。我小心地把嘴凑上去 , 开始一点点地吮吸汤汁 。
汤汁很烫 , 但汤里的蟹肉、蟹黄一齐被吸进嘴里 , 味道特别鲜 。坐在我旁边的摄影师边吃汤包边笑 , “好像是在吃一碗海鲜粥” 。

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

文章插图
摄影:龙马
和汤包一起上来的除了姜丝、醋 , 还有一大碗蟹黄汤包的绝佳伴侣——粯子粥 。靖江人还给这浅棕色的粥起了个别名 , 叫“靖江咖啡” 。
来靖江之前 , 我们从未听说过“粯子”这个词 。师傅和我们说 , “粯子”指的就是用元麦——大麦的一个变种 , 磨制成的灰白色粉末 , 模样近似面粉 。原来靖江老岸地区地势较高 , 种元麦比种水稻的多 , 家家户户几乎都吃用粯子熬的粥 , 就像靖江童谣说的“栀子花开六瓣头 , 靖江日脚有过头 , 早起烧点粯子粥 , 中午烧点毛芋头” 。粯子粥做起来也很容易 , 先将米或饭加水烧开 , 再将用冷水调成糊状的粯子倒入锅中 , 搅拌均匀 。等到再次沸腾 , 粯子粥便做好了 。
就在要喝完整个汤包的时候 , 师傅又发话了 。他告诉我 , 因为面皮极薄且韧性佳 , 喝完汤汁 , 包子皮能再吹起来 。我在同伴的怂恿下 , 就着咬开的口冲汤包里吹了吹气 , 果然 , 汤包像气球一样鼓起来 , 惹得大家一阵惊呼 。
蟹黄汤包其实并不是靖江独有的 。扬州大学烹饪学院的邱庞同教授在他的《靖江汤包杂谈》一文里曾提到:“20 年前 , 如果提到汤包 , 首先想到的 , 必然是淮安、扬州、镇江的汤包 , 因为这三地的汤包 , 清代就有名了 。”而靖江汤包崭露头角 , 则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了 。
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

文章插图
摄影:祁骥程
靖江汤包是如何诞生的 , 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了 , 我们只能从靖江归属地的变迁中 , 略窥到它的影子 。
东汉时期 , 靖江唯一露在水面上的陆地只有孤山 , 随着长江干流南移 , 江水里携带的泥沙在孤山周围沉积 , 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靖江 。元代以前 , 靖江形成的陆地与南边的吴语区连接 , 属江阴县管辖 , 语言、饮食等受吴地文化影响较大 。后来南北陆地连成一片 , 靖江开始受到长江北岸江淮文化的影响 。清代以后它陆续由常州府、扬州管辖 。今天已经成为泰州属地的靖江 , 在饮食上也夹杂了淮扬风味 , 江淮的汤包就属其中一个 。再加上 , 这座城市沿江而生 , 本就盛产江鲜 , 每年可产出近100 万公斤的螃蟹 。这样看来 , 靖江人在淮扬汤包的基础上 , 加入河蟹肉 , 将淮扬菜“和、精、清、新”的特点发扬光大 , 改良成现在的蟹黄汤包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
【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三四十年间 , 在保留原有风味的基础上 , 蟹黄汤包在靖江人的手中被不断升级改良 , 逐渐成为靖江人宴请亲朋的美味 , 也成了他们最为认同的味觉符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