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失败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

朱允炆为什么失败,长期在深宫大院长大的建文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他在判断时犹豫不决,脑子里禁锢太多,考虑的问题都是不必要的,加上性格的懦弱的原因,怎么才能在纷乱的年代立足,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改革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 。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
他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 。中国后世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崇古情结,言必称三代,似乎那时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时的社会是理想的,今不如昔 。
朱允炆
其实,且不说井田制是否真正的执行过还有争论,即使有过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复古这些制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
锐意削藩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 。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 。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 。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 。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 。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另两忧为边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 。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 。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此而丢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
朱允炆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失败?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后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不立 。建文帝朱允炆面临这种困局,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行削藩,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在这场叔侄之间的较量中,身为长辈的朱棣最终胜出 。
朱棣能够取代朱允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决策、用人、军事指挥上屡犯错误,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顺讨逆的优势逐渐失去 。而朱棣很少犯错,知己知彼,进退有方,胜利属于他是迟早的事情 。另外,朱棣的运气比对方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突然刮起的大风使他转败为胜,转危为安 。难怪朱棣自己说:“此天授,非人力也 。
朱允炆失误之一:
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 。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
朱允炆
【朱允炆为什么失败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朱允炆失误之二:
不听卓敬高巍言引发战争
户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应如何解决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 。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 。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 。”建议把燕王改封为南昌王,把他调离北平 。第二天,朱允炆召见卓敬,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卓敬叩头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 。”但朱允炆不采纳他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