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律,诗词中 出律是什么意思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按照格律是出律的 。请问是怎样拗救的?

出律,诗词中 出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南朝四百八十寺,按《平水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 。此句句型本应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就是第5、6字作拗 。第5字可救可不救,是小拗;但第6字作拗,失替,这个必须救,而且只能用这句的对句救 。将这句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5字改为平,即:
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平平平仄平(以第5字同时救上句5、6字,即双救 。救上句第5字属于对句小拗互救,救第6字属于六拗五救 。这句的第1字跟上一句的5、6字的拗救无关,可平可仄;第3字本来作拗犯孤平,但因第5字为平,第3字也是可平可仄的了) 。
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关于拗救的论述 。文中①②③④句型就是4个基本句型,七言的分别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
拗救
近体诗的声律、韵律保证了每句、每联的平仄声字基本是均匀、平衡的 。“拗”“救”是两个相对的意思 。拗指的是诗句与基本句式平仄不合,按严重程度分为“大拗”和“小拗” 。救指的是对于“拗”造成的缺陷进行的补救,以保持句或联的平仄的均匀、平衡 。拗和救的位置在基本句式中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就是:变仄为平,须在另一处变平为仄;变平为仄,则须在另一处变仄为平 。拗救必须在联内,分为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例如在这句某处作拗,将一个平声变成了仄声,那么可在该句中(或该句的对句)另一处将一个仄声变成平声 。
不可作拗的字 。近体诗五、七言每句第二字及尾字不可做拗,因为第二字决定该句是平起还是仄起,尾字则决定该句是平收还是仄收,这两字是该句最基本的两个字 。此外,平收句(即②与④)中的第四、六字(五言则为第四字)也不可作拗 。
小拗指的是基本句式中一、三、五字随意变化,但没有犯三忌(孤平、三平调、三仄尾)之一 。
大拗即指除了不可作拗的字,及小拗之外的情况 。包括两类:一是犯了三忌之一;二是七言仄收句(①和③)中四、六字(或五言第四字)平仄改变而失替 。
三种禁忌中的孤平归于大拗;三平调通常归于大拗,而且是救不了的;三仄尾在五言中允许,七言中禁用 。
救的一般原则是:大拗须用小拗来救;小拗不必救,要救也须小拗救 。
大拗除了三平调之外,各有救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孤平拗救 。
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必须本句自救,以避免孤平 。例如七言②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改成了仄声,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 。救法是,将该句第五字改用平声,这样使得这句除了前两字及韵脚外,至少有两个平声字,即避免了孤平(五言句则是第一字作拗而犯孤平,只可用第三字来救) 。注意,七言②句犯孤平,用第一字救不起效果,因为七言句是五言句前加了一个音节而形成,所以不论第一字平仄与否,本来的五言句还是孤平 。
2、特拗句(三仄尾拗救) 。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一种常见形式,叫特拗句,就是在③“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个句式看起来违背了平仄相替原则,但是被古人当做固定句式大量运用,相当于基本句式③的一种变格 。律诗中多见,且各奇数句均有,尤以第七句为多;绝句第三句也较常见 。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一为入声) 。如果是五言,则该句式为“平平仄平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