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否?断否?舍离处新桃换旧符|情感| 老房子

文|张泠
又是一年的岁末,2021年马上就要与我们擦肩而过。有人在这一年春风得意,时值年尾免不了要与之热烈相拥,甚至还要朗声大喊“谢谢你,2021”;有人在这一年百事不顺,于是盼望着它早早离开,分别之际,会长长地喟叹一声“2021,不见了您呐”;更多的人会多多少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与2021年挥手告别。其实人们告别的不是“年”,而是这一年里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出现的情。面对着2022年,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要与旧的一年“断舍离”。

断否?断否?舍离处新桃换旧符|情感| 老房子
文章插图

“断舍离”这一概念据说最早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她的《断舍离》一书几度成为畅销书。有人说“断舍离”颠覆了百万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概念。然而,人生中的许多事情真的那么好断、舍、离吗?如果真的容易断舍离,山下英子何故还要一个人跑到山中庙里去修行?如果没有人生低谷时的深刻反省、反复掂量、艰难取舍,她又怎么能摧毁控制她人生的心理包围圈,挣脱命运的安排,获得新生?所以,但凡需要下决心断舍离的事物,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浓浓淡淡的情缘,要断的是情线,要舍的是情义,要离的是情伤。

扔得掉的物品,扔不掉的心念

80后、90后多数都有过因扔东西与50后、60后父母发生口角的经历。50后、60后大多经历过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再加上传统文化里“勤俭持家”观念的影响,他们对只要还能吃、还能穿、还能用的东西往往不忍舍弃;但其子女却不然,生逢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他们对吃剩的、穿不着的、过时的东西从来不会怜惜,总能毅然决然地与之断舍离。因为互相看不惯,两代人之间便生出许多摩擦。
子童下班一回家就发现妈妈脸色不对,她悄悄问爸爸:“妈妈怎么了?”“生你一天气啦!”爸爸白了她一眼。“为什么呀?”子童搞不清楚自己在单位上班,怎么就惹妈妈生气了。爸爸朝沙发边努了努嘴,子童看见自己刚买的一双皮靴惶恐地杵在那里。“怎么了?我刚买的,还没穿呢,买双靴子不可以啊?”她意识到可能是妈妈嫌她又买鞋了。
“你还知道是刚买的没穿?为什么刚买了就扔呢?”妈妈终于正眼看她了。“扔?怎么会呢,我还没穿呢……这不在这儿吗?哪里扔了?”子童一脸无辜。“我作证哈。”爸爸伸出手指摆出作证的手势,“今早你妈看你从卧室出来提着个大垃圾袋出门了,猜着你又要扔东西,从窗户里看着你把袋子丢进垃圾桶,就赶紧冲到楼下拎出来,一看,就是这双靴子。”
“怎么可能!”子童柳眉紧蹙,“我扔的是双旧靴子……”话没说完,她突然意识到什么,疾步走进卧室,弯下身子朝床底下一看,傻了:旧靴子老老实实地趴在地上。子童一拍脑门,敢情昨晚上稀里糊涂弄错了,留下旧靴子,把新靴子装进了垃圾袋。有些难为情的她提着旧靴子回到客厅,嗫嚅道:“昨天晚上装错了,一进一出,本来要扔的是这双。”妈妈瞥了一眼旧靴子,火气又上来了,怒怼道:“这么好的一双鞋就不要了,你这个作劲儿像谁呢?原来不这样啊?你不穿可以给我,咱俩鞋码一样大,干吗要扔呢?”
“妈,你至于吗?”子童把手里的鞋往地上一扔,“你俩工资都不少,不至于这样吧?是,我原来不这样,但工作后我确实在改变,我必须让自己学会‘断舍离’,否则陷进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无法自拔。我扔的是东西,但我整理的是心情。”

断否?断否?舍离处新桃换旧符|情感| 老房子
文章插图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爸爸妈妈听了女儿的话,一时语塞。“扔的是东西,整理的是心情”,他们认同这个理儿,但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从小是听着“浪费可耻”“浪费有罪”长大的,在这种心念下,让他们对还未成废物的东西“断舍离”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