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其人,跟三国是否一样

司马懿,首先他是个奸臣 。
前不久热播的《军事联盟》和《虎啸龙吟》在一定程度上对司马懿进行了美化 。"人失去了自己",这是《大军师司马懿》反复渲染的东西 。上半部,荀彧对曹操说:"今日的明公,还是当初的明公吗?"下半部,司马孚问司马懿,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心 。而始终如一的诸葛亮,则是全剧的道德典范 。作者用意,可见一斑 。
《大军师司马懿》剧照
如何认定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奸臣,我以为,权大而盗即为奸 。也就是说在权力膨胀的前提下,一个人想着盗窃更大的权力,这里的盗窃也就是篡权 。
陈娇评价司马懿: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也就是说作为朝廷的栋梁和主心骨司马懿是毋庸置疑的,司马懿可得人望,但未必有心于社稷 。司马懿的圆滑从青年时期就表露了,在朝堂和乡里,他的确很有口碑,但那是因为他积极维护士族网络、发掘人才,通过"为我所用",纵深自己的权力谱系 。可即便如此,也很少人用"清直""仁义"来恭维司马懿,因为司马懿和这两个词实在不沾边 。
更多时候,他被视为一位隐忍的官僚,他隐忍,不为淡泊名利,为的是等待时机 。高堂隆曾提醒曹叡提防司马懿,他是当时有名的谏臣,看法就很有参考价值 。他说:"(陛下)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 。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釭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 。"而司马懿,恰恰有"鹰视狼顾之相" 。
司马懿一直都是"利益第一,价值第二"的人 。他像一只变色龙,随时根据形势转变策略 。曹操时期,他收敛锋芒;曹丕时期,他鞠躬尽瘁,曹叡时期,他克制隐忍;而到了高平陵之变,他孤注一掷 。由始至终,司马懿都以自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
【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其人,跟三国是否一样】公元251年八月,这一年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总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结尾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对他们提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 。吾死以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神州,慎之!慎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也许司马懿到死时才真正显示出自己一丝的忠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