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位于,元大都城中的布局特点( 二 )

元大都西城桓土城遗址
元大都新城规划最有特色之处是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 , 这可能和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与深层意识有关 。
由于宫室采取了环水布置的办法 , 而新城的南侧又受到旧城的限制 , 城区大部分面积不得不向北推移 。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区和城门口居民结集地带 。其中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地 , 商市较多 , 有东市、角市、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 , 商市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 。北城区因郭守敬开通通惠河使海子(积水潭)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 , 沿海子一带形成繁荣的商业区 。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 , 各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汇集于此 , 如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一应俱全 。稍北的钟楼大街也很热闹 ,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鼓楼附近还有一处全城最大的“穷汉市” , 应是城市贫民出卖劳力的市场 。西城区则有骆驼市、羊市、牛市、马市、驴骡市 , 牲口买卖集中于此 , 居民层次低于东城区 。南城区即金中都旧城区 , 有南城市、蒸饼市、穷汉市 , 以及新城前三门外关厢地带的车市、果市、菜市、草市、穷汉市等 。由于前三门外是水陆交通的总汇 , 所以商市、居民麇集 , 形成城乡结合部和新旧二城交接处的繁华地区 。由此可见 , 元大都的商市与居民区的分布 , 既有城市规划制约因素 , 也有城市生活及对外交通促成的自发因素 。
元大都城市建设上的另一个创举是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 。中国古代历来利用里门、市楼、谯楼或城楼击鼓报时 , 但在市中心单独建造钟楼、鼓楼 , 上设铜壶滴漏和鼓角报时则尚无先例 。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北京地区 , 特别是城市生活面临的一个难题 , 金中都时期如此 , 元大都时期也是如此 。大都城市用水有四种:一是居民饮用水 , 主要依靠井水;二是宫苑用水 , 由西郊引山泉经水渠导入太液池 , 因水从西方来 , 故称金水;三是城濠用水 , 也由西郊引泉水供给;四是漕渠用水 , 此渠即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通惠河 。由于地形落差较大 , 沿河设闸通船 , 所需水量很大 。四者之中以漕渠用水最难解决 , 金朝曾引京西的卢沟水(即今永定河)入注漕渠未成 , 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1230~1310年)改用京北和京西众多泉水汇集于高梁河 , 再经海子而注入漕渠 , 曾一度使江南的粮食与物资直达大都城中 , 因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嘉奖 。但由于上游各支流被权势和寺观私决堤堰浇灌水田、园圃 , 使水源日见减少 , 漕运不畅 , 朝廷虽然严申禁令 , 也未见效 。纵观金元两朝百余年的治漕史实 , 从京城至通州的漕渠用水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