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西施故事的源与流:确有原型存在( 三 )


不愁宫里有西施 。
(宰嚭:吴王夫差身边的大臣 , 后被越国收买 。)
亡国与谋臣有直接的关系 , 在男人为中心的社会 , 女人怎么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呢?鲁迅对“女人亡国论”更予以辛辣的讽刺 , 他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 , 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 , 西施亡吴 , 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 , 女性是决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的 , 兴亡的责任 , 都应该由男的负 。但向来男性作者 , 大抵将败亡的大罪 , 推在女性身上 , 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鲁迅的这席话展示了进步的历史观 。
网络配图
范蠡与西施
西施是一个无辜的女子 , 受越国派遣到吴国 , 侍奉夫差 , 最后又惨遭不幸 。人们无不同情西施的命运 , 那么 , 谁是最早同情西施的人呢?
读《史记》 , 终于发现了线索 , 是范蠡 。它不仅同情西施 , 甚至钟情西施 , 暗恋西施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在灭吴之后 , 不留恋功名 。急流勇退 , 离开越国 ,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 变名异姓 , 适齐为鸱夷子皮” 。“乘扁舟浮于江湖” , 很可能先去寻找西施的葬身之处 , 凭吊这位美丽的姑娘 。
范蠡改名鸱夷子皮 , 最耐人寻味 。鸱夷子皮 , 就是大皮囊 , 据说西施就是被装入大皮囊沉入湖中的 , 这样的结局让范蠡感叹不已 。很可能他在江湖中寻觅 , 并没有找到西施的葬身之处 , 他非常难过 , 这么美丽纯洁的女子 , 忍辱负重 , 默默无闻 , 为越国献身 , 还遭迫害 , 实在令人同情 。范蠡离开越国到齐国时 , 一定辗转反侧 , 浮想联翩 , 怎样记住西施这位好姑娘呢?于是改名叫鸱夷子皮 , 虽然名字怪怪的 , 但有意义 , 范蠡一想到大皮囊 , 就想到西施 , 见到大皮囊就如同见到西施 , 这种痴情只有范蠡会有 , 因为他热爱美丽 , 有同情心 , 有爱心 。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 , 是随着时代的演进与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敬仰而不断丰富的 。其发展趋势是离真实的历史越来越远 , 却和人们的愿望越来越近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传说色彩越来越浓 , 但人们宁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为什么?人们同情、热爱善良美丽的西施;敬仰足智多谋 , 功成身退的范蠡 。也许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太多 , 不如意的事太多 , 人们向往和平、幸福的愿望很强烈 , 于是宁愿把范蠡、西施塑造成有完满人生结局的俊男靓女 , 而不愿看到西施的不幸 , 范蠡的不圆满 , 这是善良的人们的真诚愿望 。在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中 , 人们不断把完美加在西施和范蠡身上 , 以求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平衡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民间传说比史实更动人 。
总之 ,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有其原型存在的 。尽管后来关于她和范蠡的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 但她对越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人们对她寄予了深深的热爱和同情 。人们不愿意看到这么好的女子被推到湖中淹死 , 于是传出了她和范蠡泛舟同游江湖的美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