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 三 )


维特森发现,爱因斯坦的顶叶下部的区域比一般人宽 。而且,一般人的大脑里有一条叫做“外侧裂”的脑沟穿过这里,沟的尾稍劈入一块名为“缘上回”区域,而在爱因斯坦的大脑照片上则显示,他的外侧裂在进入顶叶下部区域之前就与另一条脑沟合并,缘上回也显得更为完整 。
维特森认为,一般情况下,大脑中神经连接密集的地方形成凸起的脑回,而神经连接比较稀少的地方则凹下变成脑沟,爱因斯坦戛然而止的外侧沟,正反应了他顶叶下部区域比一般人神经连接密集 。维特森的研究显然比戴蒙德的更受礼遇,1999年,她的结果发表在《柳叶刀》上 。
直到今日,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依然不时浮出水面 。就在今年5月4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迪安·法尔克在《进化神经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结果 。
他宣称这颗大脑的结构中含有许多不对称的成分,而很可能正是这些变化多端的沟回,造就了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天才 。此外,他在爱因斯坦的右侧运动皮层里发现了一个特殊球状的结构,这在其他音乐家的大脑中也有发现,很可能与爱因斯坦从小接受的小提琴训练有关 。
网络配图
“顶叶天才”的智慧究竟来自何方
由于这些实验都指向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顶叶,“顶叶天才”这样的名号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 。那到底顶叶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呢?举起你的双手,分别放在左右上耳廓的后部,贴着头皮将手移向后脑勺,在顶部最突起的地方汇合 。你的双手刚才触摸过的头骨之下的这片区域,差不多就是顶叶之所在 。
而维特森所发现的爱因斯坦大脑中比常人更宽的下顶叶,在这片区域的后部偏下的地方 。这里是视觉、听觉、体觉(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前庭器官的神经通路的交汇处 。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人体综合各种感觉,产生更高等的神经、认知活动的地方 。这片脑区主管着视觉空间认知、数学能力和运动想象能力 。如果顶叶受伤,病人将无法完成一些复杂的会话、阅读和定位活动 。
作为史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超凡的抽象能力无可置疑 。而他曾经说过,自己几乎不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思考,而是像放电影一样用图画般的想象力来思考问题,这与下顶叶的想象与空间认知功能遥遥呼应 。
进而,维特森等科学家推论,由于爱因斯坦的下顶叶扩大,影响了领近主管语言的区域发展 。而爱因斯坦三岁才会说话的事实,大约已经家喻户晓了吧?可是,这块不过三指宽的区域真能解释爱因斯坦的传奇成就吗?科学家们纷纷质疑 。有人指出爱因斯坦中学时在画图和地理课上成绩平平,与有一片发达顶叶的事实相左 。
而且,顶叶宽大者大有人在,最明显的莫过于早年失明者 。因为他们不再能接受视觉信号,所以顶叶的功能区域一直延伸到通常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枕叶 。如果顶叶扩大就能成就爱因斯坦,盲人学校早就成了诺奖基地了 。
另外,新英格兰医学院的教授弗德里克·莱波雷(FrederickLepore)指出,人不会一成不变,对一颗七十六岁的老龄大脑的研究,是否能解释二十六岁以相对论震撼世界的那位年轻人的非凡神经活动,实在令人怀疑 。实际上,即便我们能窥探到青年爱因斯坦的大脑沟回形状,就一定能从中分析出他的智慧能力吗?
2005年,哈维终于交出了自己珍藏的样品 。爱因斯坦的大脑又回到了它被取出的地方——普林斯顿医院 。2007年4月5日,九十五岁的哈维在普林斯顿去世,在同一座城市里,爱因斯坦的大脑依旧储存在病理学实验室的地下室中 。五十二年前,当他亲手取出的那块传奇的大脑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