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官员自筹过节费
翰林院起草任命书有“润笔费” , 唐宋时期衙门可以放高利贷
在古代庞大的官僚系统之下 , 皇帝发放年终奖通常无法面面俱到 , 即便像汉代那种相当敞亮的发放标准 , 也难以兼顾到各个级别的官员 。为了达到欢度春节的目的 , 官员们也不闲着 , 想出了各种办法自筹经费 , 听着总有点自我发放过节费的味道 。
翰林院是历代公认的“清水衙门” , 负责起草文书谕旨 , 财权、事权都不怎么突出 , 所以平时捞油水的机会本就不多 。好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 但凡遇到一些官员升迁上任 , 需要翰林院起草任命书 , 这些官员就会向翰林院送些礼物 , 权当“润笔费” 。一年下来 , 礼物积少成多 , 积零成整 , 成了翰林院一项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 。比如宋代 , 官员送来的谢礼包括丝绸、马匹、铜钱等 , 动辄几十匹、几千贯的送 , 数量着实不少 。收到的谢礼怎么分配呢?一般来说 , 一年中分两次发放 , 三伏天发一次 , 年末时发一次 。为了分配平衡 , 翰林官员们在起草文书时会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 一个人能够干完的活儿 , 往往要分成数人去做——张三负责起草 , 李四帮忙润色 , 王五随后誊录 , 再有个赵六完成审校 。如此一来 , 年关岁尾分成时就能保证人人有份儿 。
在造纸术还没发明的秦汉魏晋各朝 , 书写、传递公文主要是用竹简来完成 。为了防止竹简丢失或有人篡改 , 各部门在发文时通常会在外边套上布袋 , 然后加盖封印进行加密 。其中一些单位 , 如负责收集百官审查文件的御史台 , 一年下来能收到大量的布袋 。这些废旧布袋堆在办公室 , 既占地方 , 也无法再循环使用 , 官员们便在年底拿出去卖掉 , 卖布所得随即分给内部同僚 , 算是年终分成 , 金额还算可观 。
唐宋时期 , 商品经济发达 , 朝廷一度允许各衙门向民间放高利贷 。放贷的本钱 , 既有公用款 , 也有官员们凑起来的集资款 。按照当时的利率 , 月息能够达到百分之三 。一旦放出 , 包赚不赔 。全年下来 , 很多衙门都有了自己的小金库 , 拿出其中一部分用来打点上司 , 剩下的就成了本部门各官员的年终奖励 。正所谓古今皆有生财道 , 工资加上福利 , 古代官员们的生活水准其实也还不低 。
从上到下需打点
清代官员流行送个小“红包” , 打个小“暗语”
单凭皇帝赏赐 , 或是同僚自筹 , 似乎还不能满足官员们的春节消费需求 。长久以来 , 官场形成了送礼打点的潜规则 , 春节尤其是下级孝敬上级的绝好时机 。这种进项虽然不能称为年终奖 , 但它也是官员们年终收益的重要来源 。
明朝万历年间的周晖 , 有一年除夕前一天外出访客 , 看到南京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浩浩荡荡一群人 , 每人手捧一个食盒 。周晖好奇不已 , 忙上前打听 , 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来给兵马司官员送礼的 。这让周晖大感诧异 , 毕竟当时兵马司只是负责南京城的治安消防、看守囚犯等杂事 , 官员品级也不高 , 竟然有这么多人前来送礼孝敬 。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 , 其他衙门各官每逢年节定能收到不少过节费 。
- 康熙的格格多短命之谜:康熙皇帝有几个女儿
- 9岁孩子被皇帝赐死,临死前说了一句话,至今让人感慨万千
- 清代名臣被人拜为河神,死后皇帝亲自为他写祭文
- 唐朝第一位女皇帝:裸刑凌辱下场凄惨
- 天一热皇帝就开始检讨古人如何应对38度高温
- 宋朝京漂不辛苦!皇帝竟经常免公租房房租
- 元朝皇帝死后为何没有留下一座陵墓?
- 历史上最荒诞的皇帝,明朝的明君那么多,竟还有这一个奇葩
- 这位皇帝倘若娶了霍家女儿立后,那他的结发爱妻又该如何处置?
- 中国史上最无能的皇帝:为博宠妃欢心竟两次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