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已测量腋温古人没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 三 )


网络配图
这段文字 , 说的就是观察火候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 不同火焰和颜色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 。经过现代科学验证 , “火候”法相当准确 , 因为不同物质的气化点不同 , 金属加热时由于蒸发、分解、化合等作用 , 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体 。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 , 相当于摄氏907℃ , 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 , 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 , 锌完全挥发 , 全是铜的青焰 , 此时就可以浇铸了 。
这种通过观察火候推测温度的方法 , 在古代许多领域都有运用 , 如古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也是观察火候 , 推测丹药是否能炼成 。唐医学家孙思邈《四言诗》即称:“洪炉烈火 , 烘焰翕赫 。烟未及黔 , 焰不假碧 。”
观测火候 , 在现代冶炼、制瓷等多种行业中仍在运用 。如陶瓷烧制 , 光看温度计烧不出优质陶瓷 , 因为测温仪上的显示并不能准确反映物体内部温度 , 得依据“火候”来操作 。
“物候” , 预测未来气温走势
——古代谚语:“小暑过 , 一日热三分”
【南北朝时已测量腋温古人没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中国古人不仅很早就已掌握了不同温度的推测方法 , 还发现了温度变化的规律 , 道家古籍《尹关子》即称:“寒暑温凉之变 , 如瓦石之类 , 置之火即热 , 置之水即寒 , 呵之即温 , 吸之即凉 。”但比较遗憾的是 , 古人未能像圆周率、经纬度那样 , 给温度提出一个“中国数值” 。
事实上 , 古代中国人推测温度的方法很多 。温度计只是实时温度的反映 , 古人还通过时序轮换和自然气象的变化 , 判断和预测当天气温和未来气温的走势 , 这种方法可以视为“物候”测温法 。
由于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国家 , 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 , 常说的“春暖花开”、“天寒地冻” , 都是古人推测气温变化的语言 。像推测眼下的高温天气 , 古人便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法 , 并以谚语的形式在民间推广、流传:“早上朵朵云 , 下午晒死人”、“天上花花云 , 地上晒死人”、“秋天大雾扑人面 , 当日太阳火炎炎”、“迷雾毒日头”、“早起雾露 , 晌午晒破葫芦”……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气象变化预测当日气温的一种方法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因记载时序、方便安排农业生产而来 , 也是古人预测气温的需要 。通过对节气当天气象的观测 , 古人可以对未来气温趋势 , 进行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如本周7月7日刚过的“小暑” , 此节气一到 , 古人就知道下面将进入高温“烧烤模式” , 所以谚语说 , “小暑过 , 一日热三分 。”为迎接高温 , 古人就会多吃消暑食品 , 以减轻高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
在下面将到的“大暑” , 如果当天比较热 , 秋冬气温就偏高 , 谚语所谓“大暑热得慌 , 四个月无霜” , 就是这个意思 。
对于夏季是否有高温天气 , 古人还从夏至日气象来判断 , 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一说 。而“冬至暖 , 烤火到小满”、“霜前冷 , 雪后寒”则是古人预测低温的说法 。类的还有“冬至不冷 , 夏至不热”、“冬至冷 , 春节暖;冬至暖 , 春节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