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启的名字,求“夏启”的解释( 三 )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 。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 。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 。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 。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 。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 。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 。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 。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 。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 。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 。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 。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 。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 。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 。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
四、历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 。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 。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 。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 。亦称为夏后氏 。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