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100幅( 二 )


随后,他成为同乡湘军将领曾国藩的幕僚 。但是意见多有不合,不久就离去 。

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100幅

文章插图
此后,他专门从事游历讲学 。
他受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
他在湖南先后主持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主办了南昌高等学堂,在湖南湘绮楼讲学授徒等 。
光绪末年,湖南巡抚岑春萱上书表其德行,使清廷授予王闿运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 。
民国初年,他被袁世凯聘为国史馆馆长,兼任参议院参政 。
民国五年(1916年),王闿运去世 。当时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规格很高 。
王闿运饱读诗书,但是科举仕途不顺 。早年怀抱帝王之学,试图参与治世,然而屡遭挫折,因而总有怀才不遇之感 。
他讲学几十年,门生众多 。其中不乏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杨度、杨锐、刘光第、齐白石等 。
王闿运心性清高,人生经历复杂、坎坷,而后半生享誉极盛,因而形成了狂傲不羁的作风 。
他的傲岸之气在作品中表露无遗,例如他曾自题挽联:“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 。”
他曾受曾国荃邀请写《湘军志》,对太平军前期的凌厉、清廷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湘军初期屡战屡败、曾国荃攻破江宁后纵军掳掠及吞没财物等负面信息,都不加掩饰而照实叙述 。
结果,此书刻印后遭到一些湘军将领的攻击,认为是“谤书” 。使得曾国荃则请幕僚另撰《湘军记》 。
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100幅

文章插图
这幅对联如何正确解读?以王闿运的狂傲心性和人生经历,写出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也就不足为奇了 。
那么,这幅对联为什么会出现在岳麓书院呢?
在北宋大儒周敦颐生活的年代,岳麓书院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对其兴学颇为嘉许,便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
这是一个书院的莫大荣耀 。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宋真宗的手迹 。
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大儒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因而岳麓书院设有濂溪祠,敬奉周敦颐 。
而王闿运是晚清湖南籍名士,他撰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彰显了周敦颐的地位、湖南学派的盛大气象 。
按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凡办学之所都要祭祀孔子,祭孔的建筑统称文庙或孔庙 。
岳麓书院拥有独立的文庙,且为皇家建筑等级,是全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 。这在全国书院中是独一无二的 。
因而,这幅对联被刻在文庙的廊柱上,十分醒目 。
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100幅

文章插图
岳麓书院的这幅对联,与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相得益彰,体现了湖南人傲视天下“才器”的豪气 。
有人说,这与湖南人至今自诩的“霸蛮”、“敢为天下先”的豪迈血性有关 。
也有人说,王闿运写这副对联时,也正是“湘军”如日中天之时,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
所以,这副对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对近世中国所起到的重要影响与所担当的崇高责任 。
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100幅

文章插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一千个观众的心目中,就会有一千种哈姆雷特的形象解读 。
网友们如何解读呢?
文史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