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斌|大揭秘!故事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三代民警让“失孤”郭刚堂圆了梦
文章插图
《齐鲁晚报》(2021年12月17日 )
《兄弟,千万别放弃》
文章插图
讲述人:李 平
牵挂:千人地毯式搜寻未果
“郭刚堂儿子郭振被拐案,一直是我心里的牵挂,即便我早已经离开刑警的岗位。”聊城市公安局东昌府区分局副局长刘恩忠是办理郭振被拐案件的第一任民警。一卷陈旧的案卷,将时间拉回到1997年9月21日。自那日起,郭刚堂踏上了漫漫寻子路,而聊城警方由此开启长达24年的锲而不舍的搜寻路。
斑驳微黄的案卷中记录,1997年9月21日傍晚时分,一陌生女子在李太屯将郭刚堂儿子(2岁半)领走,“下落不明”。刘恩忠此时任该辖区刑警中队指导员,“虽然报警时间较晚耽误了破案的黄金时间,但是各项侦查工作迅速铺展开来”。
“当时专案组分成了三个大组,一组围绕着中心现场展开调查走访,寻找目击人;一组调查嫌疑人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例如出租车或者三轮车;第三组针对嫌疑人可能的落脚点,例如周围的小旅馆进行排查。”在刘恩忠的记忆中,当时公安局的民警和郭刚堂所在村的村民上千人地毯式搜寻,几乎将周边区域都翻遍了。
寻找的目标是一名身高一米六五左右、年龄二十几岁,穿着时髦的外地女子。根据目击群众的描述,这名女子在9月21日曾经在本村的一个村民李某家中出现过,并且多次接触村里的幼小儿童。后据郭刚堂讲述,21日下午6时许,该女子从家门口将儿子郭振带走,并最终消失在村西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原来这名陌生女子是在街上主动与李某搭讪,一套说辞下来就骗李某将其领回家,由此开始频繁接触村里的孩子,最终拐走了郭振。
调查走访、内部协查、外部悬赏,聊城警方动用当时所能想到的破案方法。“那时没有监控,刑侦技术也有限,所能找到的线索都被排除。”当初大范围的排查和悬赏,虽然没有破获郭振被拐案件,却也带破其他拐卖案件。
执着:多次赴外地核查蛛丝马迹
寻找被拐儿童的困难犹如大海捞针,而打拐民警便是孜孜不倦的“捞针人”。二十多年来,因受条件所限,在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犯罪嫌疑人后,案件陷入僵局。“案件一日不破,专案一日不撤。”聊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陈先军称,正是这种执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办案民警始终坚持查找,从未放弃。
进入新世纪,刑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DNA技术在打拐案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年,聊城警方采集了郭刚堂夫妇的DNA数据信息,后期随着技术发展,又多次补充完善。2006年,调入聊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民警郝扬开始接手郭振被拐案件的侦破,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来获取拐卖儿童案件的线索。
2009年,聊城警方获得一条线索,怀疑孩子被骗到了青岛某区。“一接到线索,我们迅速赶往青岛展开调查工作。”郝扬称,他们通过工作获取了相关人员的DNA,可是入库比对结果并不是。
2015年,聊城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民警孙乐斌开始参与郭振被拐案件的侦破。“作为父亲,郭刚堂一直在路上;作为办案民警,我们更是一刻也没有放弃。”孙乐斌和专案组非常重视郭刚堂提供的每一个线索,同时也通过公安技术手段寻找破案的蛛丝马迹。
2019年10月,专案组通过线索得到一张疑似郭振儿时的照片。郭刚堂看后兴奋地说:“像!你看这眉眼,跟我一样。”次日,专案组民警赶赴江苏南通找到这名疑似人员李某。在对李某准备采集DNA时,闻迅而来的李某养父母及家人极力阻止,并且喊来亲戚朋友将专案组民警团团围住。
- 推动力|喜讯!力高集团荣获“2021年度公益推动力大奖”
- 返乡|穿上红马甲有种责任感 刚解除隔离的返乡大学生向第一书记递上请愿书
- 家属|公交车上,一男子突然大喊救命!
- 心理|孩子别怕,我们一起渡过!
- 在水一方|小伙连闯好几个红绿灯,大家却纷纷点赞!
- 拼音信|郑州一年级男孩写“拼音信”感谢大白:我长大了也想当白衣天使
- 大寺镇|“医护志愿者”来了
- 造血干细胞|“能帮助他,是我的幸运”“00后”大学生考研结束直奔医院救助5岁男童
- 大河网|“既要有过硬本领,更要有责任担当!”看医学生“实力”战疫
- 钢丝|平湖这位高级技师入选首届“浙江大工匠”!他参与研制的产品还将出现在北京冬奥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