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我在乡村当老师|大海边的“支教岛主”

编者按:一批又一批教师坚守基层,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联合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共同推出“我在乡村当老师”系列报道,计划推出100位山东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迹,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凝心聚力树典型,致敬全国290多万名乡村教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首席采访人员 巩悦悦 采访人员 王凯
“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做点什么。”17年前,目睹了当时曹县农村学校的落后,心酸难忍的李淑芳紧攥拳头留下这句话。
两年后,一个名为“青岛支教岛”的草根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了。李淑芳正是青岛支教岛的创始人。16年来,这个民间公益组织前往河北、安徽、山东、贵州等28个省份送教下乡1600多次、跟岗研修200多期,“唤醒”了20多万乡村教师的课堂。
支教岛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支教,因为他们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偏远乡村和山区的老师,因为“帮助一个老师就能保证一批孩子上好学”。为了调动更多教师,李淑芳白天上班,夜里出发送教。为解决跟岗研修老师们的住宿难题,她腾出自家新房当宿舍。
青岛支教岛之于她,更像是一个从呱呱坠地到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孩子。可就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她的一句“我真的期待它能够早日消失”却又让人那么猝不及防。说这句话时的李淑芳,眼神温柔且坚定。

校长|我在乡村当老师|大海边的“支教岛主”
文章插图
2010年前,李淑芳赴贵州乡村小学送教。(资料片)
【“支教岛”是个什么岛?】
见到李淑芳之前,采访人员曾想象对方是个不怒自威的女强人。毕竟,能把支教岛打造成青岛“第三张名片”,是需要一定魄力的。但一见面,她却是笑眼弯弯,让人如沐春风,宛如邻家大姐。而她探讨乡村教育时的认真专注,又仿佛浑身散发着光芒。
一提起支教岛,李淑芳打开了话匣子。2005年,怀着改变乡村教育的梦想,她掏出4万块钱,发起了一个致力于农村地区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公益组织——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这就是后来的“支教岛”。
一次次的送教下乡,李淑芳目睹了部分地区乡村教育的落后。比如,她去贵州安龙县送教时注意到,孩子们在教室外很活波,眼睛黑亮黑亮的透着光。可一到教室,孩子们不是像“老鼠见了猫”一般紧张,就是趴在桌上睡觉。
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为何会这样?
因为老师的讲课没有波澜。
眼前的震撼,让回到宾馆后的李淑芳睡不着觉了。如果看不到,可能不去管,但既然看到,她便放不下了。
在和乡村教师交流时,李淑芳有这样一种强烈的体会:有些人是“沉睡”的教师。不知有多少次,当问及老师们从事乡村教育的感受时,她听到最多的是抱怨。但农村教育真有这么差吗?
李淑芳意识到,乡村教育者需要被“唤醒”。
和传统意义上的送课不同,支教岛没有给接受培训的乡村校长和教师一个现成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一批教育人的行动,去唤醒乡村教师心底的责任担当。
除了送教下乡,跟岗研修是“支教岛”常用的培训方式。当从乡村走向城市,扎根在农村的校长和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教育,竟然还有另一种更温暖和生动的诠释:原来,鼓励能让孩子们变更好,老师们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的姿势那么美。
跟岗研修一周回到学校,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沙坝小学张裴然老师收到了学生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张老师,回来之后感觉您变得多了,上课的方式变了,说话的语气变了,甚至对我们的态度也变了。以前每次见您都胆战心惊的,可现在感觉上英语课舒服多了,不再有那种紧张情绪,也更能听得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