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无限_夕阳无限好的下一句( 三 )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 。
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
赏荷时,望轻烟升起,柳堤渚岸: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连下雪时,落日都不会忘记:
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 。
狂风卷絮回,惊猿攀玉折 。
何意山中人,误报山花发 。
夕阳让琼脂皎洁更甚,连狂风在夕阳下都似温柔了起来 。
而且还能跟着王维一起,欣赏到终南山下辋川地界的落日美景: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
于我而言,我总觉得唐诗比宋词韵味更足,倒不是说宋词不好,我只是容易被宋词的长短句弄的失去中心方向,描写景物来,总是没有诗那种铿锵有力或者意味绵长 。当然,只是我的感觉,就说这首《送灵辙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短短二十字便将韵、境、画、情描写出来,且通透又值得回味,竹林如涛,青葱竖立于此,风篁成韵,曲径幽处竟有寺庙隐匿此处,谦逊的就像位老者,里面时不时传来悠远的钟声,回荡在天地的辽阔里,那里便是灵辙将去的地方 。
刘长卿看着他越走越远,背着斗笠携着一身斜阳渐渐离去,诗人的眼眸开始放远,灵辙依旧像一点孤鸿般消失在了前方,最后什么都不见,唯一地斜阳,风卷残灰,青山倩影,流水潺潺 。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 。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二字是何意?并非“但是”3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向来以“晦涩”出名,他曾经创作过一首内容浅显易懂的五言绝句——《乐游原》,没想到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对这诗的解读,一直争议不断 。
这首诗最末的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字面上理解,明显是在夕阳将近而感到惋惜 。
但是,红学家周汝昌却认为:“只是近黄昏”中的“只是”是“正是”的意思 。因此这两句诗并不是在惋惜夕阳易逝,反而是赞叹夕阳下景色之美,恰恰是因为它接近黄昏 。
一、《乐游原》中的情绪转折《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李商隐在这一首诗的开始就说,到了傍晚时分,自己心情不太好,于是就驾车到“乐游原”上面去散心 。乐游原是当地的一处风景点,上面有汉朝宫殿的遗址 。
古人登高临远,最易牵动古今之情,天地之思 。李商隐到原上一看:彩霞漫天,把汉代的宫殿遗址衬得像一幅画一样 。周围的环境开阔又大气,身临其境,仿佛踏进了历史的洪流,令人豪情顿生 。
这个时候,他的心情明明是变得好起来了吧 。可是最末他又添了一句:只是近黄昏 。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他又想起了什么事,突然把情绪变为忧愁了?
于是就在此处,对这首诗的解析就出现了一个分歧 。按理说既然是来散心,又确实看到夕阳将乐游原上的汉家宫阙映衬得无边无际、灿烂辉煌,心情应该是很好的,这个时候他就该赞美夕阳 。
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赞美夕阳,为什么情绪就来了一个急转弯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李义山出身寒门,因为婚姻的事,错误地被卷入朝廷中的“牛李之争” 。结果虚负一身才华,终身沉沦下僚,不得重用 。
李商隐二十五岁以后才在朋友的帮助下,当上了八品校书郎 。母亲去世后,他便回到了家乡丁忧三年,靠山也倒了台,心情可谓是糟糕到了极点 。
这时候看到落日的景象,就忍不住发出了伤感的叹息 。道理上似乎说得通,然而从诗歌本身审美的角度来说,假如这个解释成立,那么这一首五言绝句中的情绪转变,就会显得异常突兀 。
程梦星作《李义山诗集笺注》时说,这首诗创作于会昌四、五年之间 。即公元844至845年 。当时李商隐正处于母丧丁忧的末期,虽然岳父王茂元去世了,但是靠山李德裕仍未失势 。
第二年的冬天,他就又当上了秘书省正字,虽然品阶很低,但是属于“京官”的行列 。当时他刚过而立之年,并不可能预计到自己将来的坎坷 。应该说,他对前途是充满信心的 。
但是,无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都仅仅是没有实证的推测而已 。所以,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有一位日本研究学者从“只是”二字的研究入手,找到了“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