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意思_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 七 )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
相关景点
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 。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亭
的大神韵 。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
古琴台
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 。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之西的荆江南大堤与八一大堤交汇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俞伯牙乘舟
调弦亭
自楚都(郢城)东下,因避风雨在此临时停泊 。晚上闲来无事,他不由抚琴而歌,开始一曲意在高山之律,樵夫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接着他又弹了一曲意在流水之律,子期则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于是大喜过望,遂与子期结为莫逆之交 。两人便在此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名 。
民间传说此地就是俞伯牙抚琴调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为“调弦口”,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在他坟前将琴摔碎,断裂的琴弦就成了调弦河 。早在宋朝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调弦亭”,只是后来由于年久失修而毁于民国 。1999年,调关镇人民政府在调弦口闸旁竖立了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雕像 。2006年因加高荆江大堤而拆去 。
古筝曲
《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 。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 。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15]
作品派别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 。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
山东筝派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 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 。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
河南筝派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
高山流水山水画
琴码“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 。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
浙江筝派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 。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