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意思_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 五 )


艺术特色
编辑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
第一段:引子部分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 。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 。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 。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 。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 。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 。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
相关景点:
高山流水亭
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 。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秦大路)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 。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 。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 。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 。
《警世通言》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
《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
列子
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 一曲 。初志在 乎高山,言仁者乐 山之意 。后志在乎 流水,言智者 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