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山摇是什么修辞手法 地动山摇是什么生肖 地动山摇哪个生肖最好( 三 )


《礼记·郊特性》中便有“迎虎 , 为其食田豕也”的记载 。由于人类需要不断扩张领土来满足人口的日益增多 , 人类活动范围与虎的活动范围高度重叠 , 老虎的栖息地不断受到挤压与破坏 , 虎的生存也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机 。但是 , 老虎可不象绵羊那么软弱 , 毕竟是一种攻击性极强的大型猛兽 , 从华夏文明之初 , 老虎开始发威 , 与人类的冲突不断加剧 , 人与虎的直接“流血冲突”经常发生 。明清时期 , 人口快速膨胀 , 土地资源严重紧张 , 山区垦辟成为人口分流的主要途径 , 其直接后果之一 , 就是破坏了植被 , 使虎失去了栖身之所 , 老虎的生存受到威胁 。
虎性残暴 , 噬食人畜 , 是其本性 。明清时期 , 我国东南地区经常发生虎窜入城乡 , 食人害畜的灾害 , 人们称之为虎患 。此时 , 老虎开始走出深山老林 , 正式向人类宣战 , 且老虎的战斗力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强 , 我国的虎患此时发展到空前绝后的激烈时代 。老虎伤人到明清时期到达高峰 , 虎患灾害最终遍及华北平原、西部地区、东南地区、云南地区、以及南部沿海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 , 此时期 , 东南地区出现虎患514次 , 是前一千年该地区发生虎患次数的85倍 , 平均几乎每年发生一次 。当然这一统计不可能完全准确 , 但是虎患成为一种常发性的灾害 , 已成不容争辩的事实 。
明清之际 , 莆田是发生虎患的重灾区 。《八闽通志》记载:“兴化府 天顺三年(1459) , 城北依山诸村落虎为害 , 伤人畜以数百计 , 白昼数十人同行亦有被伤者 , 山中数月几绝人迹 。”“成化八年(1472) , 虎复为害 , 伤人畜不减天顺三年之数 。”《莆田县志》载:“正统中 , 兴化县大疫 , 虎兕纵横 , 邑人经历敏奏革本县 , 从之 。”又云:“天顺三年 , 北山虎食人 , 持杖群行亦不免 。山中数月绝人迹” , “成化八年 , 虎害复作 。太守潘琴荐于城隍之神 , 募人捕之乃止 。”据《兴化府莆田县志》 , 直至清康熙后期 , “山中有虎患 , 多食童男女 。”足见虎患之猖獗 。莆田郡城之邻近的北山尚且如此 , 莆田深山的虎害之烈 , 可想而知 。
明代莆田状元柯潜闻其故里虎患 , 作诗一首:“嗟哉山君何大恶 , 一啸生风卷丘壑 。磨牙快作剑锋寒 , 纵有英雄不能搏 。举头为城尾为旗 , 咆哮噬人如哺狸 。东村少妇哭夫恸 , 西村老翁哭子悲 。玄云寘寘日色暮 , 林下无人敢行路 。安得贤守宋均来 , 敛迹藏威渡河去 。”诗中 , 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年虎患的真实情况 , 但也能体会出他的仁慈善良之心 , 要求老虎“敛迹藏威渡河去” , 不要伤人 。
“南山北山树冥冥 , 猛虎白日绕村行 。”张籍的《猛虎行》仿佛是我家乡当年老虎出没的真实描写 。我家乡在莆田北部山区 , “僻处万山中” , 地旷人稀 , 深山老林 , 老虎出没无常 , 公然伤人 。《游洋志》谓:“(明)正统间 , 人民瘴疫 , 虎兕纵横 。”元至元间 , “民苦虎恶 , 或遭残害 。”县令叶衡只好借助神的力量 , 泣告神 , 群虎遁迹 。当年兴化县在明朝被裁撤 , 理由之一就是虎患成灾 。
而我在少儿时代 , 经常听到长辈讲到遇虎与虎伤人的故事 。祖母讲的一个又一个都是虎伤人的故事 。其中有一故事印象深刻 。
祖母讲
当年族亲中有一长辈婶妈 , 胆小怕事 , 每次外出挑担 , 不管白天黑夜 , 均要挤在山道十八弯的人流中间 , 以为安全 。有一天 , 下半夜三点就开始赶夜路 , 他们点上火把 , 这位婶妈稍为迟到 , 赶上后亦挤在人流中间 , 夜间赶路 , 匆匆忙忙 , 只听到风声鸮叫 , 令人毛骨悚然 , 此时只听猛虎长啸 , 山林摇动 , 树叶纷落 , 猛虎腾空跃起 , 转眼叼走一人 , 现场一片混乱 , 众人尖叫 , 忽听不远处传来喊叫:“虎咬我 , 快救我……”这是那个婶妈的声音 , 婶妈凄厉的呼救声先是响彻山谷 , 后渐至无声 。而深夜遇虎 , 众人皆作鸟兽散 。第二天 , 乡亲们手持大刀棍钗 , 一路打锣 , 寻找婶妈 , 只见婶妈的斗笠 , 衣服血迹斑斑 , 仅剩尸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