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族的风俗 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的风俗习惯1

关于回族的风俗 回族的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1、基本信仰伊斯兰教,宗教的法规融合于民族传统之中 。
2、围绕清真寺而居,凡是有回族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清真寺,供回族穆斯林礼拜真主 。
3、按照教义同族同信仰的男女通婚,一般不与汉族等民族通婚 。
4、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 。
赤峰回族的婚礼有哪些习俗?原来这么讲究!2【关于回族的风俗 回族的风俗习惯】赤峰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劳动生活的地区,上溯宋、辽、金、元时代就有往来经商的回族穆斯林 。清代雍正年间,山东、河北的一些回族群众移民至此,经历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在赤峰市大约有回族人口三万多人 。
回族婚礼要经过订婚、结婚等过程 。
回族婚礼除斋月不能举办外,多数在冬季举行,因旧时在炎热的夏天举办婚礼宴席大都在自家,饭菜不容易存放 。婚礼这一天,男方家里外一新,门楣、窗楣要贴红纸写的“都阿宜”,给人一种喜庆气息 。
赤峰回族的婚礼都要选主麻日,也就是礼拜五这天举行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家有个重要的议程——走坟 。黎明的时候,洗过大净的新郎及新郎的至亲要到已故亲人的墓地跪经,请阿訇诵《古兰经》选段,《法蒂哈》就是古兰经必颂的重要的“索嘞” 。这也是在礼拜、过乜帖等各种仪式中都是必诵的、首要的一章 。阿訇诵完经,大家捧起双手接“都阿宜”,共同念“阿米乃”,祈求真主赐予“两世吉庆” 。这是诵经结束的仪式,意思是接受主的教诲和主赐给的吉祥、安宁、幸福、喜庆等 。
回族走坟(也叫游坟)不烧祭品,这是回族在习俗上崇尚节俭注重修心的一面,这也是和其他民族的根本区别 。但是要给阿訇拿“乜贴”,随心的乜贴可多可少,以示对已故亲人的孝心 。
走坟之后,新郎家还要做“知感”,就是请阿訇到家里念古兰经 。“赞圣”之后,新郎家要招待阿訇及主、证婚人等宾客吃九大碗宴席,九大碗在赤峰地区比较流行,这是回族待客的最高规格 。
下午,新娘家送嫁妆 。通常是新娘的姐姐、弟弟、妹妹等送嫁妆,新娘的至亲为新房挂门帘 。随嫁妆送来的要抱一只大公鸡,就是取吉祥和长鸣(命)之意,抱大公鸡的人进来,要喊“吉利”,新郎的家人把鸡接过来,要说“大吉大利” 。因取“长命”之意,大公鸡在一年之内是不能宰杀的 。随后新娘家嫁妆的每个人都得个红包以示同喜 。
主麻日(礼拜五),是婚礼的正日子 。迎娶新娘的大时辰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取其婚礼和婚后的生活蒸蒸日上和蓬勃之意 。
截门,是新郎和新娘在婚礼中的第一道关 。要有近亲当说和人,赠以红包,才能得到开门的钥匙 。
“依扎布”(波斯语穆斯林的结婚证),写“依扎布”就是由阿訇在结婚证书上用阿拉伯文书写婚约的各项条款 。然后用汉语解释圣训 。据考证,回族结婚写“依扎布”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 。写完“伊扎布”,要由阿訇诵经祝贺,诵经中,阿訇询问新郎愿不愿意做新娘的丈夫,新郎用阿拉伯语答道:“盖必勒图”(我愿意娶她) 。阿訇又问新娘愿不愿意做新郎的妻子,新娘用波斯语答道:“达旦”(我愿意嫁他) 。随后新郎要向新娘送“卡宾”(现金或首饰) 。阿訇向新郎新娘抛散红枣、栗子、花生,糖果(俗称打枣)是早生贵子盼望家族兴旺之意 。仪式结束之后,阿訇和参与写“依扎布”的亲朋,要接受新郎家九大碗席和油香的招待 。
中午时分,回族新婚夫妇将在《婚礼进行曲》的庄重旋律中,按照赤峰时下流行的方式,在清真饭店举行结婚典礼,招待宾朋 。
镇安县回族生活习惯3县境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虽长期与汉族杂居,但仍具有自己的风尚习俗 。一、生活习俗回族受宗教信仰的影响,饮食洁净为宜,污浊受禁,喜食牛、羊、鸡、鹅、鱼肉,不食猪、狗、马、骡、驴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和一切动物的血,禁食自死牲畜、家禽 。牲畜不请阿訇诵经“下刀”不得食 。平时宴客,菜肴用碗盛,谓九个碗,八大件 。回民食品,注意卫生,讲究味、色、香 。衣着服饰朴素,尽管接受现代文明影响,但仍保持宗教特色:男的经常穿着中式对襟上衣,头戴无沿平顶白色或黑色圆型礼拜帽;妇女善梳洗,好修饰,年老的头带纱帕或白帽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文明的进展,回、汉衣着无多大差异 。青年妇女和汉民妇女一样,留烫发头,夏穿各色衣裙,冬穿毛衣、大衣,春秋穿筒裤、牛仔衣裤等 。二、婚娶民国及其以前,回族青年的婚姻听命于父母 。请媒 男女双方有意作亲,即由男方备礼请媒说亲(叫跑媒) 。所谓“成不成路三程” 。即男去相亲,女来看家,媒人说合,往来最少三次,方能定事 。跑媒时,双方都要设宴招待 。时间一般选在星期四(叫判食) 。订亲 又叫给话作小揖 。经男女双方同意联姻后,由女方提出彩礼清单,通过媒人转达给男方 。过礼 男方彩礼备齐后,择吉日(多选在星期四)送给女方叫过礼 。除彩礼外,还要送米、面、糖、糕点和面食做成的仙桃、莲花、石榴、圆宝、盘子、鱼各一对 。女方收礼后,将一对圆宝回敬媒人,表示圆满成功 。同时赠给男方衣服、鞋、袜等作回礼 。过礼这天,双方都请亲朋、邻里前来吃“喜面” 。过礼后,婚娶前,男方再备礼品去女方家族叫认亲 。结婚 双方各请男女若干人(双数)迎送,称“接亲”、“送亲” 。新娘和“送亲”临门时,门前摆方桌放糖果,称之“摆接路”,新郎披红戴花门外迎接,和新娘挽手同进正堂 。第一道仪式是举行婚礼,请阿訇念“依扎布”,即宗教式结婚经 。阿文译意为阿訇来为新婚夫妇作证,确定夫妻的合法关系 。一般在男方家大厅或堂屋举行,宾客分坐两旁,新郎新娘坐下方 。阿訇念“结婚经”意为:你们结为夫妇,祝你们婚姻美满,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和睦亲邻,互相帮助,白头到老 。经念完后,即问证词,一对伉俪分别答曰:“我愿意” 。之后,将桌上摆放的果品撒向新郎,观众随之乱抢乱抓,相传谁捡到果品,谁就吉利 。第二道仪式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迎送亲人护入洞房 。各自就位,来宾开始闹房,热闹一番后,请一能说会道者讲些捧场话,谓之“圆房” 。婚嫁时,禁用吹打乐器和放鞭炮 。不拜天地,不互拜,不叩拜公婆 。婚前新郎新娘需沐浴净身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婚姻法》的贯彻,回族青年婚姻自主,旧习有所改变 。结婚前都必须先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结婚证后,再请阿訇和亲友前来举行民族特有的宗教结婚仪式 。回室 新婚一月后,在新郎伴随下,新媳妇第一次回娘家,称之“回室” 。户族叔、伯、兄弟逐家招待新女婿,并赠以袜子、手巾、现金等物 。郎舅、姨妹给新女婿抹红,吃饭时给碗中放辣子、豆子等,称“耍女婿” 。生下孩子先请阿訇起经名,然后再起汉语名 。三、丧葬回民实行土葬,丧事不拖延,不铺张,故有速葬、薄葬的特点 。把死亡叫“无常”,称死人为“亡人” 。不看风水,不论男女,不论贫富尊卑,以入土为安,三日内埋人 。讲清静肃穆,不动用乐器,不放鞭炮,不烧火纸,不唱孝歌,不用烟酒 。讲薄葬,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灵堂设置简朴,表现出悲哀的气氛,主要过程为:念“讨白”老年人将要谢世时,子女请阿訇念“讨白”,为即将死者做忏悔,乞求“真主”饶恕其一生的过错 。如安然辞世,即称“归真” 。报丧 “亡人”“无常”后,安排专人向亲友报丧,男人“无常”首先要先给舅家报丧,女人要给娘家报丧 。亲友得报即来吊唁,丧主按辈数大小排成一行迎接吊客 。沐浴 在引殡礼前,先给“亡人”沐浴称“动埃西”,男性请舅家,女人请娘家清水净身 。一人执壶,一人沐浴洗净揩干 。裹尸 “亡人”不穿衣服,用白布(男10米,女12米)襟衣裹尸,称为“开凡布”,男女除戴帽子外,还有男三(大卧单、小卧单,前长后短布单)女五(同男的三件,另有衬布、袜子) 。安葬 起发“埋体”(尸体)前,阿訇给做“折纳孜”(安葬仪式),由阿訇念祈祷经 。一是求真主释恕亡者,二是用以警戒生者 。埋体 不用棺椁,掘土为坑 。一般是左右前后用木档土(称方板),置尸正中,覆以木盖,也有少数做成无底棺材,坟内不得用砖、瓦、石灰、水泥等人工焙制的材料 。做斋 从安葬之日起,逢三、五、七日,一个月,四十日,百日请阿訇冥祭祈祷 。“游坟”(40天)念经 。四、节庆尔德节(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历定为十月二日或三日举行,但由于伊斯兰教教历与公历算法不同,因而每年节日不固定,三年向后推一月 。尔德节是在一个月封斋期满后的节日,盛况如同汉民过春节,故也有人叫回回过年 。每逢节日打扫房屋院落,沐浴换衣,家家炸油香 。成年人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互致“赛俩目”表示祝贺 。“会礼”毕,晚辈请阿訇到祖辈坟前诵经 。古尔邦节 又称小尔德节,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之一 。“古尔邦”为阿拉伯文的译文的译音,意为“献牲”,又称“宰牲节”、“忠孝节” 。在伊斯兰教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 。圣纪 是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镇安一般在秋收后举行 。日期确定后,邀请各方坐寺阿訇、满拉以及亲友前来参加 。节日前宰牛备菜,制做糕点,节日黄昏,回民群众聚于清真寺 。由阿訇领颂对穆罕默德的赞文,接着寺内设席讲经,由阿訇讲解穆罕默德的历史,互祝“赛俩目” 。通宵达旦,第二天中午仪式结束 。这几个宗教节日,经过千年演变,已同汉族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隆重 。国务院规定尔德节给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职工放假一天,让其欢庆自己的佳节 。五、斋戒斋戒是阿拉伯语“索姆”的译意,是伊斯兰教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之一 。即通常称为“封斋” 。在白天不吃不饮并禁止房事 。斋月时间,固定在回历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