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由来 长城的由来50字( 三 )


未经过烧灼的砖坯
汉代之后,砖石结构的长城数量越来愈多,相关的制作工艺和生产也在不断完善升级,此时的砖早已经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了,比如北齐时期(550年年~577年),当时的工匠们就用石灰作为粘合剂,用砖石修筑出了许多段长城防卫草原民族 。
汉代时修建的要塞遗址
但除了明朝以外,秦汉之后少有朝代对长城大规模修筑、更改,而明长城堪称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集大成之作,步道的宽度足够让两辆辎重马车并驾行驶 。
明长城示意图
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集大成之作——明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的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另外还在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之间修建了一段长城 。明代修建长城的工匠们在山西省黄河以西的地区,主要使用夯土版筑修筑长城,而在山西黄河以东地区则大幅使用砖石作为修筑长城的材料,制作出了大量砖砌长城 。
修筑明长城的景象
为了供应修建长城所需的数十亿吨砖石,明代匠人们在长城附近修建了大量的砖窑、瓦窑,另外开掘了大量黏土矿,如今还能在长城附近找到这些遗址 。
在修筑长城时,明代工匠们常常会以坚固稳定的花岗岩块作为地基,然后用砖石和糯米砂浆搭建出两面基础宽度约6.5米,高约7米,并互相平行的墙体(外檐墙和内檐墙),之后往墙体中间填入岩石和泥土等材料,以形成一个稳固的核心,然后再往填充物之上铺砌砖块作为顶面(步道),如此一段长城就制作完成了 。
明代工匠在修筑长城
这种砖砌长城非常坚固,这是因为其所用的建筑材料非常优秀的缘故,比如用于砌垒长城的砂浆就是由不同粘性材料共同组成的,其固体材料有沙子、碎石粒和煤渣等,另外还要加入大量糯米水调和 。
这里小编要说一下工匠如何制作糯米砂浆:首先要烧开一锅水,然后往锅内加入大量糯米,当糯米“融化”成粥状,释放出大量的淀粉(提高砂浆强度的关键)时,向其倒入一定量的沙子、碎石粒和煤渣等固体材料调和,这样一份糯米砂浆就完成了 。
糯米
由糯米水调制的砂浆具有极高的强度,并且据说工匠们有时为了提高强度和缩短工期,还会往砂浆内加入一些酸性溶液,以提高砂浆强度,加快化学反应,这样最终制作出的糯米砂浆甚至比砖石还要耐腐蚀和风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长城表面呈凹凸不平状和砂浆外漏的原因 。
墙砖上的刻字
在对制砖材料的选择上,明代工匠们大量使用黏土,会先将其加水调和,然后放入砖模中定型,接着取出尺寸大小一样的砖坯阴干几天,最后再入窑烧制,让黏土粒子在烈焰中烧融变硬,使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砖石非常坚硬,是修筑长城的上好材料 。
修建中的明长城
而为了保证砖石的质量,明代官员甚至在修筑一些重要地区的长城时采用物勒工名之法,也就是要求制砖工匠在自己制作的砖石上标注自己的姓名、地区或是工组、籍贯等信息,这样当砖石出了问题,审查人员直接就能找到负责人问责,这对提高砖石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
明代砖窑结构图
为了寻找烧制砖块的燃料和拓宽视野,工匠们还将长城以北约3.6公里内的树木全部砍掉,这让敌军无法藏身在树林中偷偷接近长城 。
明长城修筑的非常科学,工匠在主干长城上,还修建了许多条支线长城,让一些墙体向北延伸很远,这样既能增加视野,也能增加防卫能力,当敌军进攻时,支线和主干之间会形成夹角,可以交叉攻击敌人,增加火力的密度 。
支线长城
明长城的墙体一般高4~7米,宽约5~6米,其上方是保护守军的高耸垛墙和预留用来射击入侵敌军的射洞 。另外,长城上还有许许多多突出墙外的楼橹(又称敌台),在某些长城上,甚至每间隔约150米就有一座楼橹,这种楼橹是空心双层结构,作用很大,不但可以与城墙形成交叉火力,同时也是长城守军的居所 。
楼橹和城墙形成交叉火力
通常,楼橹高约11米,分为上下两层,其顶层设置有窗户、墙垛和射洞,能让士兵在里面安全的持续瞭望远方,另外还设置有武器仓库,用于储存武器、食物、燃料等 。而在楼橹的底层空室中则设置有几座石床,能容纳30名士兵住宿,还能烧火做饭、取暖 。
明代楼橹遗址
而除了楼橹外,长城上还存在着一种防御工事,其名叫墙台,这种防御措施一般与城墙等高,修筑在城墙上的转角处或是险要处,常常倚墙而筑或是凸出墙外 。在墙台的上面不但有墙垛和射洞,还有可供守军战斗和遮风避雨的铺房,让守军能更好的巡逻放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