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勇救落水战友,他把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边防线上

祖国版图上,额尔古纳河蜿蜒曲折的河道勾勒出雄鸡巨冠的轮廓。在这里,大半年的时间被冰雪覆盖,最低气温-57℃;在这里,有一群官兵,像樟子松一样挺立在风雪边关。
小雪时节,一条来自额尔古纳河畔的沉痛消息,让这个冬天显得更加寒冷。11月16日,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八大关连队下士李波,在执勤过程中勇救落水战友不幸牺牲,把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边防线上。
拨通在那儿驻守多年的战友电话,他的嗓音因悲痛而变得沙哑,“找到李波时,人已经冻僵了,胳膊还保持着救人时的托举状……”
白雪殇大地,朔风泣忠魂。在奔腾的额尔古纳河畔,这些年先后有阿尔斯楞、石国祥、骆超强、杜宏等8位官兵长眠于此。如今,李波成为牺牲于此的第9名戍边官兵。
【 额尔古纳河|勇救落水战友,他把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边防线上】他们本可以平安一生,恋爱娶妻生子;他们本可以走南闯北,看享人间繁华。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戍守边关,直面冰刀霜剑?他们为什么选择了奋不顾身、无畏生死?
整理李波遗物,官兵看见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祖国、界碑、老连长杜宏,他们堆满了我的脑子,赶都赶不走、抹也抹不去。”相信在那些寒冷的日子里,李波一定品咂过老连长的故事,一定思考过自己在这里爬冰卧雪、守护祖国边关的意义。
11月24日,战友们送别李波。萧萧寒风中,当护送李波骨灰的车队缓缓经过,道路两旁的官兵与群众自发唱起《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歌声回荡在八大关上空,回荡在额尔古纳河上。
此时,沿着额尔古纳河巡逻执勤的战友们,路过李波牺牲的地方。他们停下脚步,摆上一支支菊花、面向冰河齐声呼唤李波的名字:“李波”“班长”……
李波生前最爱哨所旁山坡上开满的那一大片无名野花。可他再也看不到那个飘满花香的夏天了。
在哨所不远处的山坡上,用碎石摆成的“忠诚”字样清晰可见。那是2个多月前,李波带战友用上千块碎石精心摆成的。这是入伍807天的他,留给边关最后的礼物。
青春在极寒的土地上扎根,在冰冷的河水里绽放。李波走了,当我们踏着边防线追寻他时,他好像已化身为一颗闪烁在夜空的星星,默默释放着光和热,温暖着、照耀着每一名戍边人。
——编者
唯留挚爱守山河
■郭卫城 朱 珂
解放军报特约采访人员 付晓辉

额尔古纳河|勇救落水战友,他把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边防线上
文章插图

李波生前站岗执勤的影像。
留给连队最后的誓言
“我会为连队这个‘家’贡献一切”
即使对于家在农村、从小干农活的列兵张浩祺来说,在八大关连队当兵也比想象的艰苦。得知李波想要留队选改士官,张浩祺发出了“灵魂拷问”:这儿不苦吗?
这个问题,李波有着自己的答案。两年前,他一路奔波,行程3300多公里到了驻地,一下车就被“震”到了:上车时四川老家和风习习,17℃;下车时边关兵营大雪纷飞,-15℃。裹着棉大衣还瑟瑟发抖的他,心情也一下降到了“冰点”。
第一次巡逻,冒着-36℃的严寒,走在齐腰深的茫茫雪海,李波对“一步一个脚印”这话有了全新认识。
漫长的冬天走了,夏天照样不好过。连队驻地八大关,蒙古语意为“蚊虫滋生的地方”。入夏没几天,在蚊子、虻虫、小咬“三班倒”的连续攻势下,李波浑身是包、又疼又痒。
李波真正爱上这儿,源于那次夏夜潜伏。头顶是灿烂星空,脚下是辽阔草原,听到的是界河淙淙,闻到的是泥土芬芳。李波说,那一刻,边关的苦寒、蚊虫,训练的艰辛、酸楚,守边的孤独、寂寞都“烟消云散”,心里只有祖国河山的大美和“眼前是界碑,身后是国家”的神圣。为自己能来边关、能成为一名边防战士,他由衷感到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