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中位极人臣,却因一个贪字以致时候毁誉( 三 )


位极人臣
乾隆三十九年(1776年) , 宫内太监高云从泄露了乾隆帝朱批道府记载 , 乾隆帝命将其锁拿交御前大臣审讯 。据高云从招供 , 于敏中曾向他问及乾隆帝对观亮评论的记载 。另外还曾为自己买地受骗 , 恳求于敏中转托蒋赐棨帮自己打官司 。乾隆帝知道之后 , 非常恼火 。于敏中诚惶诚恐 , 自责认罪 , 说高云从确实曾面求转托 , 而自己确实没有答应 。但不立即据实参奏 , 实属错谬 。乾隆帝特发谕旨 , 严厉谴责道:“于敏中每日承蒙朕召 , 诸事应付 , 朕什么话不能对他讲?为什么他还要转向宫内太监探听询问有关消息呢?”并命将其交刑部严加议处 。后来刑部议将革职 , 乾隆帝却又亲下诏书对他从宽处理 , 仍然将他继续留任 。
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 , 于敏中因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有功 , 乾隆帝下诏嘉奖 , 还给于敏中赏戴双眼花翎 , 赐穿黄马褂 , 并图其像于紫光阁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 于敏中病喘卧床 , 乾隆帝随遣御医视治 。病重期间 , 谕内务大臣和珅伴帝驾亲临探视 , 赠送人参二支 , 赐其七律一首 。
同年十二月初八(1780年1月14日) , 于敏中因病逝世(《清史稿》怀疑于敏中是饮鸩自尽) , 享年66岁 , 乾隆帝下诏优赐恤 , 入祀贤良祠 , 谥“文襄” , 归葬金坛涑渎周庄村 。


死后毁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 , 于敏中的孙子于德裕到官府控告其堂叔于时和侵吞其祖父在京资产 , 于本年三月转移回金坛 。乾隆帝十分重视 , 命大学士阿桂、英廉查办 。由于于时和已先行回原籍 , 传谕江苏巡抚吴坛立即亲赴金坛 , 查明于时和所占于敏中原籍家产 。查办的结果令人震惊 , 素有廉直之名的于敏中 , 其京中及原籍家产竟值银二百万两 。乾隆帝十分恼怒 , 认为于敏中巨额遗产“非得之以正者” 。但仍然欲保全他的名节 , 谕示办案大臣不必去追究于敏中生前之罪 。此案经吴坛审明 , 于时和吞占家产属实 , 将于时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 , 其带往原籍的于敏中遗赀 , 酌情给于德裕三万余两 , 其余全部充公留给金坛地方作开河费用 。紧接着 , 苏松粮道章攀桂私下为于敏中营造花园的事情被发觉 。乾隆帝认为 , 于敏中受地方官员的逢迎 , 是情理中事 , 既然他已经去世 , 就不必追究了 , 仅仅将章攀桂革职处理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 浙江巡抚王亶望、陕甘总督勒尔谨及甘肃通省官员在捐监折收之中捏灾冒赈的贪污大案败露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核实 , 共计处死正法者56犯 , 免死发遣者46犯 , 冒赈贪污银款达二百八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余两 , 涉嫌此案的甘省贪官无一漏网 。王亶望贪污案处理之后 , 乾隆便立刻觉察出 , 酿成这起空前巨案的元凶还不是王亶望 , 而是不久前故去的于敏中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 , 当杀掉了最后一批甘省贪官后 , 乾隆帝颁布了一道洋洋千言的谕旨 。上谕开头便说 , 当年甘肃奏请恢复捐监时 , “大学士于敏中管理户部 , 即行议准 。又以若准开捐 , 将来可省部拨之烦 , 巧言饰奏 , 朕误听其言 , 遂尔允行” , 乾隆帝也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失误 。谕旨接下来说 , “其时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 , 持有于敏中为之庇护” , 以至放手大贪其污 。最后 , 谕旨笔锋一转 , 说于敏中“宣年力久 , 且已身故” , “朕不忍追治其罪”!这一道经过精心推敲的谕旨 , 再一次将于敏中的罪责轻描淡写地遮掩了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