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如何弄死制约她走向权力顶峰的女人!( 二 )


两宫的第三次争执 , 要算因刚得宠的李莲英而引起 。史述清末李莲英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左右逢源 , 但早期的他并非如此 。某日慈安坐轿经过宫中某殿 , 李莲英正与某小太监玩掼跤比赛 。深知“两宫”权力高低的李莲英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 , 仍然挡于道中玩兴正浓 。在慈安的呼斥下 , 李莲英才退于路边跪下 , 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 。史笔说 , 慈安欲对李莲英行使“杖责” , 竟有后宫中人为其“缓颊”说情 。看来 , 西宫慈禧能力和权力大于正宫慈安 , 已是后宫之中为人所共知的事实 , 不是慈安遗留的正宫地位所能决定的 。
网络配图
史笔甚至评论 , 就连恭亲王 , 也由于知道慈禧与慈安有矛盾 , 不敢效忠于慈安 , 而是恭顺于慈禧 。可见慈禧当时的霸权人气 。气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见慈禧 , 说:尽管李莲英有一点才能 , 也不过是一太监 , 应受祖训限制 , 对两宫太后一律敬畏 , 你怎么可以放任他 , 让他只知有西宫、不知有东宫?慈禧反诘说:李莲英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 , 太后要杖他杀他 , 就像对待一只猪一只羊 , 我怎么可以庇护?对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 何必来责备我?慈禧很会说理 。
史笔所载的两宫太后第四次冲突 , 更具诡秘性 , 与它连在一起的 , 是慈安“暴卒” 。由于它涉及数千年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成为的“道德”大是大非问题 , 历来道仕们宁愿披之以“衣冠”而成为道貌岸然 , 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 , 它掩盖了真本人性而成为“伪道” 。处于主流道德说教下的慈禧 , 也不能不对她27岁开始寡居的人性欲望讳莫如深 。这种讳莫如深 , 只在语言上而非在具体行动上——这是分裂式的行为按本性而语言按“道德”的历史现象 。